彭博專欄作家看馬習二會 「兩岸一家」不會親只有不幸

王能斌    2024年04月12日 15:10:00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出訪中國,是繼2015年後再度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創下歷史新頁,雖然雙方在會面時的公開談話之中,都曾強調兩岸存在共同文化源頭,如同一個大家庭的概念,但《彭博》專欄作家認為,即便馬、習二人見面誠摯握手寒暄,兩岸關係目前卻無疑正處於近來最緊張的時刻,未來關係恐將愈發疏離。



 



《彭博》亞洲政治專欄作家瓦斯瓦尼(Karishma Vaswani)在11日的文章中,引用俄國作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著作《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的傳世經典名言,與兩岸關係進行對比,指習近平在會面時,曾表示沒有什麼可阻止兩岸「家人團聚」,並試圖傳達台灣的未來與中國密不可分的概念,但事實上,台灣恐怕難以認同如此的願景。



 



瓦斯瓦尼指出,無論使用和平或是強制手段,北京終極目標都是兩岸統一,但馬習會的目標若是在向台灣民眾傳達「兩岸一家親」的概念,恐將事與願違,自從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上台之後,中國就切斷了兩岸之間的正式對話管道,使緊張情勢持續升高。



 






 





 



專文表示,習近平拒絕認知現今的台灣,已非他心中所期待的現實,如今台灣民眾認同中國人身分的比例降至歷史新低,且台灣人的身分認同也正隨著時間而不斷出現變化。但習近平仍將眼光放遠,期待兩岸年輕世代能夠將彼此的距離拉近,他或許只將台灣的民主制度視為一種試驗,而非持久的存在。



 



然而對台灣的年輕人而言,香港是與中國統一之後命運發展的明確例證,北京當初高舉的「一國兩制」體系、「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的承諾並未成真,在2020年,北京當局實施港版國安法,並且正持續緊縮管控,都並非台灣民眾所想要的。



 



瓦斯瓦尼指出,雖然馬習二會展現出融洽的氛圍,但無法反映出兩岸關係的現實,兩人在2015年的首度會面,當時中國經濟表現比目前更為強勁,且台灣身分認同問題也不像眼下如此極端,因此,就像全天下所有的家庭一樣,雖然擁有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彼此存在聯繫,但不代表這樣的關係會永遠存在,她強調人們「往往無法選擇降生於哪個家庭,且通常對於自己的家人不會抱有太大的好感」。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