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睽違10年! 南韓閱兵首揭多款自製戰略武器

王能斌    2023年09月26日 16:38:00

南韓26日慶祝建軍75周年,有別於以往低調的紀念活動,今年大規模動員近7000兵力,繼2013年之後再度舉行閱兵儀式,並展示南韓最先進、仍在研發中的「玄武」彈道飛彈、長程地對空飛彈等多款先進武器系統,駐韓美軍也派員參加,有意向北韓展現美韓同盟戰略打擊能力,達成嚇阻目的。



 



路透報導指出,相對於北韓建軍日往往大張旗鼓,動員大批軍力、民眾出席,以及包括洲際彈道飛彈(ICBM)等戰略武器舉行閱兵典禮,南韓「武裝部隊日」往往較為低調,但今年首爾首度公開仍在研發階段的「玄武」彈道飛彈、以及用以攔截飛彈威脅的長程地對空飛彈(L-SAM),同時投入逾6700兵力、68類共340具武器裝備,在首爾崇禮門(又稱南大門)至光化門之間地帶遊行展示,展現飛彈攻擊、防禦能力的意圖極為明顯。



 






 



 





南韓罕見舉行「武裝部隊日」閱兵,並且展示多款戰略打擊武器,但因天候不佳,包括F-35、KF-21在內的戰機空中分列式都被取消。(美聯社)


 



由於26日天候不佳,原本計畫由包括F-35A、F-35B以及南韓自主研發的KF-21戰機等飛行器進行的空中分列式,在能見度欠佳、基於安全與展示效益的考量而取消,駐韓美軍則派出約300名兵力加入閱兵行列,展現美韓聯盟的堅定合作立場。



 



韓聯社指出,被視為南韓軍方「秘密武器」的「玄武」系列地對地飛彈、長程地對空飛彈(L-SAM)等戰略武器,也首度公開亮相,其中屬於「韓國版3軸體系」、針對北韓核武攻擊進行反制打擊的「玄武」(Hyunmoo)飛彈,攻擊範圍涵蓋北韓全境,且可針對地下設施進行打擊;報導表示該型飛彈由南韓軍方自主研製,其中「玄武1型」已全數退役,「玄武2型」和「玄武3型」則分別是短程彈道飛彈與巡弋飛彈。



 



據信,「玄武4型」系列是由「玄武2型」改良而成,其中「玄武4-1型」為地對地彈道飛彈,「玄武4-2型」為艦載型對地彈道飛彈,「玄武4-4型」則是潛射彈道飛彈。



 





南韓最新式玄武飛彈,彈頭酬載達到8至9公噸,總重則為36公噸,能針對北韓全境地面、地下目標進行打擊。(美聯社)


 



雖然韓國軍方並未透露出現在閱兵隊伍中的是「玄武4型」,亦或是更為新式的「玄武5型」飛彈,且未曾公開其參數與細節,但報導表示該款武器所搭載的彈頭達到8至9公噸,總重則為36公噸,是韓國「大規模懲罰與報復」(Korea Massive Punishment and Retaliation,KMPR)的核心元素;此前報導顯示,在不搭載核武的情況下,使用多枚玄武飛彈也能造成與核武相仿的破壞力,新式玄武飛彈也被稱為「高威力玄武飛彈」,由於酬載重量較大,因此採用冷發射的方式,將飛彈彈射至半空後再行點火,射程則達到3000公里左右。



 





南韓新款玄武飛彈,能達成與核武相仿的打擊效果,圖為該款飛彈進行試射畫面。(美聯社)


 



此外,南韓正在研發階段、用以防禦北韓彈道飛彈的長程地對空飛彈(L-SAM)也在隊列之中,報導指出該款飛彈屬於高空防禦武器,針對北韓所發射、重返大氣層後進入下降階段的彈道飛彈,於50至60公里高度進行攔截,L-SAM無法攔截的低空威脅,將由愛國者2型與3型(PAC-2、PAC-3)防空系統,以及南韓產製的「天弓二型」飛彈進行攔截。



 



南韓上一次舉行大規模「武裝部隊日」閱兵儀式,已是2013年,彭博指出南韓總統尹錫悅在演說中表示,一旦平壤動用核武,其政權「將會在美韓同盟強烈回擊之中遭到終結」,並指出「北韓政權對於核武發展的執念,正不斷加劇北韓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因此必須「清楚認知核武永遠不是安全的保障」。



 





南韓相距10年再度舉行大規模閱兵,有意展現戰略嚇阻、美韓同盟戰力,藉此警告平壤切莫輕舉妄動。(美聯社)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