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除了各類技術之外,可用以生產先進設備的原料也被各國視為重要戰略資源,其中製造武器、電子產品所必須的稀有金屬更成為美、中競爭的一環,華盛頓郵報19日刊出專文,指中國正積極爭搶位於海底的豐富稀有金屬礦藏,未來恐將進一步提升其對關鍵原料的掌握。
華郵指出,在兩個月前,中國最先進、排水量5100噸的深海探勘船「大洋號」,前往位於日本和夏威夷之間、廣達7.31萬平方公里的太平洋海域進行調查,中國在該區域握有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的獨家探勘權,該物質多數位於海床上,宛如高爾夫球大小,由於富含製造包括電動車、先進武器所需的錳、鈷、鎳、銅等金屬,具有高度經濟與戰略價值。
報導指出,無論是在海底的探測與開採,或在聯合國綜管海底資源、總部位於牙買加首都京斯敦(Kingston)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SA),都能看出北京當局著力甚深,大力推動該領域發展的企圖心。
The ocean floor is shaping up to be the next theater of global resource competition, and China’s diplomatic efforts are positioning it to lead in deep-sea mining. https://t.co/Aa1X8xDKP8
— The Washington Post (@washingtonpost) October 20, 2023
目前國際海底管理局已發出30張海底探採執照,且中國以5張位居全球之冠,最快可在2025年開始採礦作業,目前中國已掌握面積約23.62萬平方公里(約與英國領土相等)的獨家開採權,佔了目前所發出執照總面積的17%。
中國目前已控制全球95%的稀土金屬供應,鋰電池的產量更佔了全球的四分之三,由於海洋之中的稀土金屬藏量據信是陸地上的數倍之多,因此未來中國在此領域的獨佔能力勢必將會進一步提升。
智庫「美國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中國高級研究員傅瑞珍(Carla Freeman)對此表示,中國一旦成為海底礦藏的龍頭,就將「掌握了所有21世紀綠色經濟的關鍵資源」。目前稀土金屬也已成為中國與美國競爭的籌碼之一,在今年8月時就針對鎵、鍺實施出口限制,凸顯其將稀有金屬武器化的傾向。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長朱峰表示,若想成為全球強權,就必須確保海運線路安全以及利益,因此「成為海洋強權是不可避免的」。目前美國並未對中國在深海資源的開發有足夠的因應手段,且美國在ISA也僅有觀察員的資格,這意謂著具有正式成員國身分的北京當局,未來將能在制定國際海底產業規則時排擠美國,此外,美國目前也並未獲得任何由ISA發出的海底採礦執照。
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級研究員卡爾頓(Issac Kardon)就表示,「目前國際法仍有許多尚未出現明確規範的領域,且在美國缺席之下,顯得特別誘人」,他並強調訂立規則的情況往往是「如果不是我們,就是別人來做」。
報導指出,目前西方陣營在聯合國體系的參與逐漸下降,中國則看準如此的趨勢,不斷擴大在各國際機構的參與程度,提升其國際影響力。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國際法教授達頓(Peter Dutton)強調,中國「可能已是ISA最為活躍的成員」,且北京當局積極參與規則制定,藉此建立對其有利的環境,「在這方面中國已然領先美國,且這樣的發展值得關注」。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