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財長提救市方案 讓2.9億農民工在城鎮落戶提高消費

郭正原    2023年07月10日 08:14:00

中國財政學會會長、財政部長樓繼偉在官媒「經濟日報」9日刊出的表示,如果經過科學分析認為短期財政政策需要擴張,就要及時增加財政赤字,使經濟儘快恢復到正常狀態,這種做法代價是最小的,不會影響財政的可持續性。並提到讓2.9億農民工都在城鎮落戶、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提振經濟促進消費。



 



新華社報導,中國財政學會會長、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撰文《把握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著力點》。他在文中表示,中國經濟是逐步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而且與全球經濟發展互相促進,任何力量都很難將中國同全球經濟脫鉤。對於當前中國要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他認為應通過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加大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發達地區對口幫扶等措施,才能讓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並且還要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個方面重點工作。遵循黨中央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等針對性要求,才能引導經濟持續向高品質發展轉型。



 



(延伸閱讀:美國財長葉倫結束訪中行程 稱美中有「重大分歧」但世界大到兩國能共同繁榮



 



樓繼偉也提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後經濟成長率不佳的情況,往年經濟增長速度以往在9%左右,逐步轉為6%至7%,今後5年潛在經濟增長率應該在5%至6%。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再過5年可能會降到4%至5%。他認為應在不產生通貨膨脹的前提下,儘量將經濟增長維持在潛在增長率水準。如果不出現特殊情況,今年經濟增長速度會超過5%,考慮到去年的低基數,仍低於潛在增長率,不利於保持充分就業。



 



樓繼偉認為,考慮疊加外部不利因素,有必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擴張的力度。可適度降低利率,更重要的是及時調整預算,增加財政赤字,主要是增加中央赤字,大部分用於對中小微企業房租、水電、利息等階段性補貼,根據企業經營狀況,財政補貼可以直接到帳;小部分可以轉移給地方,緩解地方財政困難,同時要堅決懲處亂收費、亂罰款,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適當增加地方財政赤字,主要不是用於新增建設項目,而是彌補現存專案的欠資。



 



他提到,疫情產生的疤痕效應是比較嚴重的,企業、居民和地方政府都在修復資產負債表,信心恢復也需要一個過程。只有資產負債表趨於正常,信心恢復,企業才敢投資。只有就業情況改善,對未來收入有信心,居民才敢消費。相應的,財政收入也會增加。同時他也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長期是靠政府投資撬動民間投資,應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為主。在資本積累到一定階段之後,效果會逐步減弱。目前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約為54%,低於國際平均水準,今後這一比重應當在60%以上。



 



(延伸閱讀:葉倫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對話 籲開展經濟、氣候領域合作



 



而對於振興國內經濟方面,他認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目前大部分農民工在城鎮打工,暫住於城鎮。讓2.9億左右的農民工真正在城鎮落戶,會大幅提高消費,也會產生新的就業機會,還有助於提高收入分配公平性。並且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產業才會有競爭力,也會產生足夠的市場需求。



 



他的結論認為,解決影響財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首先要區分財政政策短期和長期效應。如果經過科學分析認為短期財政政策需要擴張,就要及時增加財政赤字,使經濟儘快恢復到正常狀態,這種做法代價是最小的,不會影響財政的可持續性。並應該借鑒北歐國家及時修訂制度,每年做出國家精算,向社會公佈結果,爭取全社會的共識,在此基礎上對退休年齡、繳費標準、給付替代率進行調整的作法。



 



如果認為某些政策有制度性缺陷,就要通過結構性改革彌補缺陷,以免對財政造成長期的壓力,損害財政可持續性。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