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之間的競爭近年持續激化,華府也在重返大國競爭的戰略指導下,針對各領域政策進行調整,以維護國家安全;去年通過晶片法案後,祭出相關措施的節奏也不斷加快,美國總統拜登更在9日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資金挹注中國高科技發展,但經濟學人分析美方去風險化的策略,恐怕只是改變了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途徑,卻未能擺脫對中國產品的依賴,直言拜登的手段「行不通」。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日前刊出專文,以「代價高昂且危險:為何拜登對中國的策略行不通」(Costly and dangerous-Why Biden's China strategy is not working)為題,剖析美國政府去風險化(de-risking)、試圖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的策略現況,文中直陳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美方的作法只是促使中國商品藉由第三國轉運,且反而加深中國與轉運國之間的貿易關係,使美國供應鏈更複雜又危險。
文章指出,美國在過去數十年之間,透過貿易與資本的全球化獲取巨大利益,但中國的崛起卻對美國以及西方國家的安全造成威脅,也因此讓各方開始透過政策工具,限縮中國影響力,包括關稅、投資審查以及出口管制等措施,從川普政府時代延伸至今,美方官員也向盟邦傳遞安全的重要性,藉此釋放出應該和中國保持適當距離的訴求。
Joe Biden’s China strategy is not working. It has pushed America’s allies closer to its rival and left supply chains more tangled and opaque. Much of the “decoupling”, therefore, is phoney https://t.co/gAOGKgQ5Rl pic.twitter.com/e8fZIIlATJ
— The Economist (@TheEconomist) August 10, 2023
乍看之下,華府的手段似乎獲得成效,2016年時,中國企業在美投資總額達到480億美元,但6年後的今日已縮水至31億美元;此外,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會員投資目標國,數十年來也首度出現中國跌出前三名的情形,去年排名更在印度與越南之後。美國從亞洲國家獲取的低成本貨品中,在2018年有三分之二來自中國,但在2022年該比例已下降至二分之一,且美國持續提高從印度、墨西哥與東南亞國家進口的規模。
但事實上,包括墨西哥、東南亞國家對美國出口規模的增加,都使前述國家更加仰賴中國商品,舉例而言,墨西哥從中國進口汽車零件的規模,在過去5年間就增加了一倍,且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報告更指出,即便是美國最為重視、亟欲擺脫中國影響力的先進製造產業,替代市場從中國輸入產品的規模增加,且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更加深化。因此,美國的供應鏈在去風險化的策略之下,不但變得更加複雜、代價更加高昂,重點是中國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
專文指出,由於自由市場的運作,往往傾向找出成本最低的供應管道,使得美國的脫鉤(decoupling)都是「假象」(phoney),且更糟的恐怕是間接促成替代來源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升溫,對於多數經濟情況較為落後的國家而言,接受中國資金挹注以及成為中國商品轉口輸往美國的中介,有利於改善就業市場以及經濟發展,加上美國對新成立經貿協定興趣缺缺,更促使這些國家向中國靠攏。
因此,專文表示華府雖然對中國正採取「小院高牆」(small yard and high fence)的策略,但在目標不精確的情況下,卻往往使得牆越築越高、院子也越圍越大,導致成本高漲卻成效不彰;有鑑於此,美國似乎應著力於聚焦,以及凝聚盟友的力量,才能避免供應鏈日趨複雜且充滿威脅的情況。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