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國領導人江澤民30日因白血病及多重器官衰竭逝世,回顧他96歲的人生,其中一個重大轉捩點便是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路透指出,江澤民此前原本被視為「又一個有名無實的過渡領袖,注定成為歷史的註腳」,然而他後來卻跌破眾人眼鏡,在「後天安門時代」實現一連串成就,帶領中國走出「外交孤立」,並與美國修復關係。
六四事件爆發之際,江澤民是上海市長兼上海市委書記。那時的他在中國政壇相對並不突出,外界更看好趙紫陽為鄧小班接班人。隨著同情學生運動的趙紫陽失勢,江澤民獲得鄧小平欽點;路透形容,江澤民普遍被視為中共領導階層妥協之後的人選。許多人把他跟毛澤東選擇的接班人華國鋒相提並論,但他最後卻沒有像華國鋒一樣短短幾年內便失去權力。
紐約時報指出,在許多外國政治人物眼中,江澤民風趣健談,在不苟言笑的中國領導人中是個例外。他會引用林肯名言,承認喜歡好萊塢電影,還會即興唱起貓王的《溫柔地愛我》(Love Me Tender),有次訪問英國時他還力邀女王一起唱唱卡拉OK。
(延伸閱讀:前中國領導人江澤民過世享壽96歲)
六四之後,中國因為鎮壓學生運動,遭西方各國譴責,美國更對中國祭出經濟與軍事制裁,美中關係降到低點。1996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直選,時任中國領導人的江澤民下令對台灣周邊發射飛彈、進行軍演,引發第三次台海危機,也進一步讓美中關係更加複雜化。
1997年,江澤民曾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當時他說並不認為中國和美國未來將爆發衝突,並強調中國的外交政策是追求「和平」。他曾多次提到對美關係的原則,即「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
同一年,江澤民前往美國展開「破冰之旅」,跟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會面,打破美中關係的僵局。有學者認為,江澤民訪美不僅具有象徵意義,也帶來實質改變,例如設立華府與北京之間的直接熱線,並恢復雙方許多層級的溝通與互動管道。隔年,柯林頓也造訪中國,成為自天安門事件後首位訪中的美國總統。
1999年5月,美國飛彈擊中國駐貝爾格勒大使館,導致3名中國記者死亡,柯林頓政府解釋那是誤炸,但江澤民拒絕接受,使中美關係一度受挫。
2000年,江澤民再度訪美,出訪前夕在北戴河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節目「60分鐘」(60 Minutes)訪談。他提到了1989年的「動亂」,稱當時中國政府「真的理解學生爭取民主、自由的熱情」,且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改善民主體制」,但儘管如此仍不能容許「動機別有用心的人以民主自由為藉口,利用學生來推翻政府」。
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執政時期,中國在美國的協助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01年4月,中美軍機在南海發生對撞事件,造成一名中國飛行員死亡,美軍機在海南迫降,飛行員被捕。事後布希總統寫信慰問江澤民,美方人員在被拘留11天後獲釋,兩國關係才逐漸恢復。2002年,江澤民再一次出訪美國,期間更參訪布希家族位於德州的牧場。
紐約時報稱,以後見之明看來,江澤民可以算是「務實派」,他不像先前的中共領袖,他可能不認為中國能在跟美國敵對的狀態下發展茁壯。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