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國鐵CEO神救援自願下台安撫民意 執政聯盟不用倒閣謝罪

國際中心    2021年12月15日 17:50:00

立陶宛這兩日爆發內閣總辭政治危機,但跟事情緣由並非因容許設立台灣代表處造成與中國的爭端,而是白俄羅斯問題。



 



事情源自8月美國因白俄羅斯獨裁者盧卡申科鎮壓民主運動,開始制裁白俄羅斯國營企業Belaruskali,該企業透過立陶宛的克萊佩達港出口鉀鹽,占全球出口份額相當高,也是盧卡申科政權的主要外匯來源。



 



該制裁有4個月的緩衝期,然而12月8日緩衝期結束後,立陶宛國鐵(LTG)依舊幫忙運送貨品到港口出口。引爆立陶宛民意沸騰,直指政府為何無法配合美國制裁侵犯人權的鄰邦。在野黨批評,若持續運送白俄羅斯貨櫃,會損害立陶宛在西方陣營的聲譽。



 



《路透》指出,無法解決問題的主因在於,美國制裁是針對美國相關企業,禁止收購白俄羅斯出口的鉀鹽,立陶宛只負責運送,不在制裁範圍內。立陶宛鐵路公司已經知會白俄羅斯要在2023年合約到期後不續約,但無法提前解約。而且,立陶宛銀行還無法處理白俄羅斯企業的付款,不過Belaruskali已經提前預付了12月與明年1月的款項。立陶宛國鐵大約每年從這項合作拿到6000萬歐元的收益。



 



立陶宛政府試圖在美國制裁緩衝期一結束就退還預付款,但白俄羅斯銀行拒收。因此這條路也行不通。



 



根據立陶宛當地媒體報導,這把火燒向了執政黨高層,10日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與交通部長斯庫迪斯(Marius Skuodis)以明知有制裁仍接受預付款為由,雙雙遞出辭呈願意負責,總理希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在13日晚間表示整個內閣可能因此總辭,因為至今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眼看這個制裁問題就要演變成政府垮台的危機。



 



希莫尼特表示:「如果對於政府表現提出這麼多疑問,如果政府無法回應,也許政府應該辭職,因為民意已經中止,或許其他的新政府可以接手。」



 



在龐大公眾壓力下出現了轉機,隔日14號立陶宛國鐵CEO Mantas Bartuska出來表示願意辭職,以「降低局勢」,安撫民意。國鐵主席Kestutis Sliuzas則稱「有鑑於新冠肺炎跟難民危機的挑戰,現在冒險嘗試組成新政府或者改變政府組成是很不負責任的事情。」



 






 



然而,儘管國鐵CEO辭職,問題依舊沒有解決。主席Sliuzas表示,未來可能必須透過修法才有辦法停止運送白俄羅斯鉀鹽,例如若美國制裁生效後,國營企業可以單方面解約。若沒有法源依據,立陶宛國鐵可能面臨國際訴訟。



 



目前立陶宛政府是由保守偏右的祖國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TS-LKD)所執政,對民主自由與捍衛人權有強烈立場,不僅強烈挺台支持讓台灣以台灣為名設立代表處,也強烈譴責鄰邦白俄羅斯的獨裁者盧卡申科。立陶宛也是首個表態外交抵制北京冬奧的國家。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