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後不想小孩兩邊跑? 歐美「鳥巢式」家庭成新潮流

陳品潔    2021年12月17日 22:28:00

與配偶離婚總是不容易,特別是孩子被牽涉其中。近來歐美掀起一波「鳥巢式」(nesting)的家庭解決方案,讓離異家長不必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又可以照顧到共同擁有的小孩。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種概念緣起於鳥窩,鳥爸鳥媽將鳥寶寶放在窩裡,交替飛進飛出照料孩子。一些家長為了不讓小孩受到過多影響,在約定的監護時間裡,輪留待在原本住宅中陪伴小孩。



 



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尼可拉斯(Niklas Björling)說道:「我們希望小孩維持穩定,而非一下子把所有東西毀掉。」他與前妻分居後,讓小孩留有原本的家、學校與朋友,「避免他們兩邊跑,增加過多壓力」。尼可拉斯住在自己母親留下來的空房間,前妻則與人合租房子。



 



「鳥巢」家庭概念仍算是前衛,主要在美國、澳洲、荷蘭、瑞典等西方國家中產家庭興起。北歐國家離婚後共享子女監護權的現象早已普遍,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代。



 






 



對小孩真的更好嗎?



 



由於「鳥巢」家庭對多數地方是新興潮流,沒有足夠數據以分析對於兒童的確切影響。



 



加州心理治療師布修(Ann Buscho)指出,如果詢問孩子意見,多數會說「離婚一點都不好玩」,而經歷過「鳥巢」階段的孩子,無法想像直接離婚並分開是什麼感覺。



 



36歲的莉安娜(Linnea Andersdotter)分享,11歲時父母決定分居,告訴她不必搬家,「這幫助我不害怕狀況發生,他們解決事情時,有點像是處在安全泡泡之中」。



 






 



也有人批評,「鳥巢」家庭是一種「中途之家」,無助於小孩理解並處理父母分居的現實。28歲林德(Eline Linde)說,小時候在挪威奧斯陸經歷了「鳥巢」階段,直言過程「奇怪、令人困惑」,「我不清楚待的地方到底是爸爸的還是媽媽的,他們有要複合嗎?」



 



《NBC》報導,婚姻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夏馬(Sherri Sharma)表示,「鳥巢」對好聚好散的家長很有效,但最好只維持幾個月,若超過半年,不確定性可能讓孩子感到困惑與焦慮,「導致一種虛假的現實感,期望父母重歸於好」。



 



對家長的影響呢?



 



即使「鳥巢」狀態可以為家庭爭取更多時間以緩衝壓力,帶來喘息空間,但可能阻礙了夫妻去創造自己的新生活、面臨婚姻離異的能力。



 



平面設計師里文(Åse Levin)透露,待在「鳥巢」像是被困住了,什麼都做不了,無法向前邁進。她跟前夫在原本的住所都備感焦慮,很不舒服。



 






 



情況可能比想像的更複雜。從「吃了妳買的肉」、「你吃了我的奶酪」、情緒失控、再度吵架,到其中一方先開始約會,回到家發現前夫或前妻疑似有與新對象使用過的保險套,種種未知狀況可能帶來衝擊,必須在「鳥巢」內建立規則。



 



《Psychology Today》指出,「鳥巢」比較適用於有良好溝通與信任、尊重,關係之中沒有暴力因素影響,並非所有家庭都能進行。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