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諾貝爾獎】奠定不對稱有機催化理論 美德兩學者共享化學獎

李靖棠    2021年10月06日 18:00:00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即將在台北時間6日17時40分,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眾所矚目的物理學獎(2021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得主。



 



諾貝爾化學獎(Nobel Prize in Chemistry)2020年得主,由美國學者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法國學者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2人,因對「基因編輯」(CRISPR)的發展貢獻,共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肯定。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5日公布,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麥克米倫(David W.C. MacMillan)與德國馬克普朗克研究所學者利斯特(Benjamin List)共同獲得,兩人以奠定不對稱有機催化理論(asymmetric organocatalysis)發展而得獎。



 






 






 



根據瑞典皇家科學院解釋,當科學家普遍認為,化學領域中的催化劑只有兩種:金屬與酶(enzymes)的時候,麥克米倫與利斯特卻發現了第三種形式,也是本次獲獎的原因-不對稱有機催化,建構在小型有機化合物之上。



 



現年52歲、從法蘭克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利斯特現任馬克普朗克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uer Kohlenforschung)教授;麥克米倫出生於蘇格蘭,畢業於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師承歐曼教授(Larry E. Overman),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教授,201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由美國和德國學者共享殊榮。(湯森路透)


 



由諾貝爾(Alfred Nobel)本人於1895年留下的遺囑中,設立的5個獎項:生醫、化學、物理、和平與文學獎;另外在1968年由由瑞典中央銀行以創立300年為名,增設經濟學獎,讓諾貝爾獎項目增加至6種。



 



獲獎者除將親赴瑞典領獎,亦可獲得國際諾貝爾獎基金會(International Nobel Foundation)頒發的高額獎金,2017年獎金已調漲至9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347萬6000元)。



 






諾貝爾獎得主的獎牌。(湯森路透)




 



歷屆化學獎中,1901年首屆獎項,因發現溶液滲透壓的貢獻,頒發給荷蘭科學家范托夫(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



 



唯一獲得兩次化學獎的得主,是英國籍劍橋大學(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教授桑格(Frederick Sanger),分別在1958和1980年獲獎。而桑格成為繼居禮夫人(Marie Skłodowska-Curie)之後,第4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史上僅有4位女性化學獎得主,1911年獲獎的居禮夫人是最知名的女性桂冠。



 



1903年,居禮夫人與夫婿皮埃爾‧居禮(Pierre Curie,1906年歿)、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Henri Becquerel)同獲諾貝爾物理獎,1911年,再度因發現釙(Po)和鐳(Ra)元素榮獲諾貝爾化學獎,成為自1901年諾貝爾獎設立以來,首度獲得兩個不同獎項的得主。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