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6萬噸醫療廢棄物流入海洋 亞洲人因愛戴口罩佔46%

王侑芳    2021年11月12日 07:00:00

在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下,一次性醫療用品成為全球民眾自我保護的必備物資;人們鮮少注意到,這為環境帶來超乎想像的危害。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刊登在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2萬5,900噸、相當2,000多輛公車重的醫療廢棄物,全數流入海洋。



 





 



46%垃圾來自亞洲



 



研究主要作者、南京大學的彭一鳴和吳佩培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對一次性塑膠製醫療用品的需求激增,無疑加劇「早已失去控制的」全球塑膠垃圾問題。



 



他們預估,自新冠肺炎疫情2019年底爆發至今,193個國家/地區已經產生至少840萬噸塑膠垃圾;其中,「未受到妥善處理」的垃圾46%來自亞洲國家、其次是歐洲24%,接著是美洲22%,分析指出這與亞洲人戴口罩的比例和頻率有關。



 





武漢市民眾。(湯森路透)


 





在英國地鐵站等候的民眾。(湯森路透)


 



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的人們。(湯森路透)


 



經過追蹤發現,這些醫療廢棄物有87.4%來自醫院,個人使用僅佔7.6%,其餘則是產品包裝以及測試。



 



如何加強管理醫療廢棄物,以及在環保與疫病之間取得平衡,將是一個難題。



 



研究指出,海洋中大部分的醫療廢棄物來自醫院。(湯森路透)


 



垃圾熱點:73%來自亞洲河流



 



這些塑膠廢料先經由河流載運,接著才流入海洋。研究將全球主要369條河流、以排放垃圾多寡排名,他們發現:前10名排放79%垃圾量、前20名有91%,前100名則近100%。



 



研究凸顯亟須進行海洋、河流管理的「垃圾熱點」的位置,73%垃圾來自亞洲河流,11%來自歐洲流域,其他大陸的排放量則相對少。



 



伊拉克的阿拉伯河沿岸有著無數工廠、面臨嚴重污染問題。(湯森路透)


 



這些河流分別是:位於伊拉克東南部、排放5,200噸醫療垃圾的阿拉伯河(Shatt al-Arab);發源於西藏西部、乘載4,000噸垃圾的印度河,以及運送3,700噸廢料的中國長江。多瑙河則是歐洲大陸的之最,將1,700噸垃圾排入海洋。



 



作者認為,發展中國家在疫情流行期間顯然需要更好的醫療廢棄物管理;否則,到了這個世紀末,「所有跟全球流行疾病有關的垃圾」都會出現在海床以及海灘上。



 





 



海洋垃圾傷害其他動物



 



另一份研究指出,縱然動物並不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死亡,卻受到人類為抵禦病毒、所製造的醫療廢棄物的傷害。



 



荷蘭萊登市(Leiden)運河清淤時,發現魚隻困在塑膠醫療手套中;人員也發現,巴西一隻死亡的麥哲倫企鵝的胃裡面,有一個PFF2口罩。



 



塑膠廢料不僅污染海洋,也可能危害生物多樣性,它們會在海洋中長時間漂流,野生動物可能會將垃圾當作食物、意外吃下,最終導致死亡。



 







倡議者在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會場外抗議,希望重視海洋生態衝擊問題。(湯森路透)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