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歐美加強防疫管制 供應鏈緊縮反傷「中國製造」

高詣軒    2020年03月21日 18:34:00

最初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的中國,近期疫情逐漸穩定,但產業所受的衝擊恐怕會隨著海外疫情的蔓延,持續面臨新的威脅。由於西方多國關閉工作場所、限制出入境、建議民眾在家,仰賴進口組件的中國產業可能未能馬上擺脫疫情衝擊。



 



《美聯社》(AP)報導,雖然不清楚美國等國的防疫限制會如何衝擊貿易,目前管制也限於旅客而非貨物,美國的工廠也正營運當中,但據「全美獨立企業聯盟」(NFIB)指出,所調查的300家企業中,有近4成公司的供應正在受擾,令人擔心中國業者能否取得所需組件。



 






 



東邊日出西邊雨 全球供應仍不穩



 



中國的製造業者負責組裝8成以上的蘋果(Apple)、三星(Samsung)等品牌手機、5成以上的全球個人電腦產品,並參與製造一定比例的家用電子等製品。然而,中國製造業需要來自美國的晶片處理器等高價值零件,而美國的防疫政策可能干擾這些產品的流通。



 



中國累積病例數趨於平穩,當局也放寬交通管制、鬆綁讓產業一度備受衝擊的防疫作法,業者也正重建汽車零件、微晶片的供應鏈。然而《AP》引述風險諮詢公司「Fitch Solutions」國家風險分析師提伊(Darren Tay)表示,若美國的活動出現持續的擾動,可能連帶衝擊中國製造。



 



上海的汽車座椅組裝員工戴口罩上班。(湯森路透)


 



官員表示,鋼鐵生產業者和其他國營企業的營運目前大致恢復正常,但對於生產服飾、玩具、其他消費產品,帶動中國經濟的中小企業和私人公司來說,情況仍相對嚴峻。許多營運的情形大為萎縮,甚至處於關閉,原因多是來自原物料不足或缺少足夠員工。



 



報導引述「華南美國商會」(AmCham South China)18日的報告指出,在他們於3月9日到14日所調查的企業當中,有約6分之1表示出現零組件用完或不足的情形。美國、歐洲和其他亞洲國家,佔了短缺情形當中的18%,報告並指出來自美國的供應鏈受到的干擾僅次中國。



 



該報告一共調查237家公司,其中約半數是美國企業,並有約3分之2是製造業者。所有調查的企業都指出,因疫情爆發而受到某種程度的衝擊。該報告並指出,許多企業都表示所需物件許多常是從日本、南韓、義大利、美國進口,而這些國家如今都受到疫情席捲。



 





 



通訊電子、汽車製造首當其衝



 



經濟學家已經下修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預期,中國和美國的製造業擾動正是原因之一。《AP》分析,至今許多製造業者為了減少成本,大多仰賴橫跨多國的遠距離供應網路,如今疫情所導致的窘境,也凸顯出這種經營策略的風險所在。



 



報導引述市場諮詢公司「國際數據資訊」(IDC)指出,智慧型手機廠牌由於許多仰賴中國的組裝鍊、以及分散各地的零件供應商,恐怕會是這波疫情衝擊的一大受害產業。雖然日本、南韓、德國也有供應微處理器等手機零件,但有最頂尖技術的產品仍多需來自美國。



 



至於中國智慧型手機、通訊設備大廠華為,先前在2019年受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施加的限制,匆忙的將美國零件排除在旗下新產品之外,如今似乎像是防範未然。報導指出,華為表示在接下來3到6個月內,預計供應鏈不會有明顯的改變影響。



 



上海的口罩生產線。(湯森路透)


 



另一個面臨高度疫情衝擊的是汽車製造業。《AP》引述「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報告指出,汽車製造業者多需要美國等全球供應商提供的零組件,中國的擾動也可能影響全球產業。



 



當前全球汽車生產者常採取所謂「精益生產」模式(lean systems),雖然目標在於用最少工作來創造價值,但結果也讓業者手頭上少有多餘的零組件庫存。汽車製造業者表示,雖然在中國的工廠許多已經復工,但產能恢復的速度取決於供應商可以多快補足出貨進度。



 



《AP》引述美國「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聲明表示,目前正在「謹慎評估情況」,但預計並不會因為各國的防疫管制措施,影響到在中國的營運狀況。福特表示,工廠有能力滿足市場需求,只是需要時間來回復到正常情況。



 





 



貿易戰、疫情之後 中國仍存優勢



 



個人電腦大廠「戴爾科技」(Dell Technologies Ltd.)則表示,旗下供應商網路遍及全球,若有生產時間改變也會通知客戶,將視需要作出相應調整。在中國有1.8萬名員工的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也對旗下全球供應鏈表示信心,認為有足夠彈性因應危機。



 



自從中國在2018年與美國爆發貿易衝突、關稅交鋒以來,許多製造業者就開始設法減輕對中國的依賴。然而由於中國坐擁廣大勞動力、有效率的供應商、新港口和其他基礎建設,因此少有國家能夠取而代之。



 






 



美國諮詢公司「貝恩策略顧問」(Bain & Co.)供應鏈專家馬拓斯(Gerry Mattios)表示,企業近年想尋找中國以外的供應商和製造地,但很難找到吸引人的選項,畢竟中國勞動力充足、技術漸趨成熟,在引進數位科技、讓供應鏈更具競爭力上,能和美國能同台較勁,難以取代。



 



《AP》引述馬拓斯認為,即使疫情衝擊,中國仍有一定優勢。至於中國政府,也似乎很希望消除唱衰「企業出走中國」的聲音,例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就在17日表示:「試圖人為切斷全球產業鍊和供應鏈,甚至鼓譟『轉移』、『脫鉤』,既不現實,也不明智」,可說是「抓錯了藥」。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