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殺人蜂」毒性強可致命 入侵美國威脅蜜蜂生存破壞北美農業

麥浩禮    2020年05月18日 12:36:00

北美地區近期出現首批「亞洲殺人蜂」(Asian giant hornet),不僅對當地蜜蜂造成危害,引起農業危機,也可能對人類帶來致命風險。



 



蜜蜂能傳播花粉,為大自然傳播重要媒介,而築巢時同時生產蜂蜜為人類帶來經濟效益。但另一種蜂科:大虎頭蜂(Vespa mandarinia),卻非如此。



 



大虎頭蜂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等國,由於身型龐大且極具侵略性,對外來動物及昆蟲均定義為「來者不善」展開攻擊,故又名「殺人大黃蜂」(murder hornet)。



 



《路透》(Reuters)日前報導,華盛頓州農業廳昆蟲學家史匹席格(Sven-Erik Spicheger)表示,2019年12月,該州布雷恩市(Blaine)一間民宅主人首先發現大虎頭蜂的蹤跡。他表示,亞洲大黃蜂可以多次螫人,由於其龐大體型,可以注入更大劑量的毒液,毒液的毒性強大,會導致傷口周圍局部壞死。



 



台灣至今仍常出現虎頭蜂襲擊人事件,1985年在曾文水庫曾發生虎頭蜂襲擊師生登山客,更導致1名老師及2位學生被蝥後過敏身亡。



 






 



對蜜蜂進行毀滅性攻擊



 



而當蜜蜂遇上大虎頭蜂,更會遭到災難性傷亡。由於大虎頭蜂比蜜蜂大4至5倍,大虎頭蜂利用其又尖又硬的下頜骨將蜜蜂咬殺,每分鐘可以殺死高達40隻蜜蜂,而其堅硬的外殼導致蜜蜂無法還擊。唯一抵抗方法是數十隻蜜蜂同時對大虎頭蜂進行捨命包圍,形成蜂球令大虎頭蜂在內熱死。



 



但是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僅能對前來偵查的單隻大虎頭蜂有效,因為護大虎頭蜂在進攻蜂窩時演化出一套攻擊模式,即聯群結隊在蜂窩出口外埋伏,並對出來應戰的蜜蜂逐一擊殺,只需5至7隻聯合進攻,數小時內便能將一個蜂窩內的蜜蜂全數殲滅,是蜜蜂不折不扣的天敵。



 







然而這種本應只屬於亞洲的害蟲,在2019年卻在美國華盛頓州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發現牠的蹤影,當地農業因此響起警號。由於在美加兩地不少農民會與養蜂人合作,在農場中放置人工蜂窩,好讓當地農作物有更好傳播力。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蜜蜂為美國農業帶來200億美元的收益,不過隨著氣候轉變、都市化、殺蟲劑等因素,經常出現蜂群崩壞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大量蜜蜂突然死亡生態崩解。



 



雖然在2010年起這種情況在美國已逐步減緩,但大虎頭蜂的出現將可能導致另一次蜜蜂生存危機,令行之有年的美國農民經營方式受到嚴重破壞。



 





 



目前尚不清楚究竟大虎頭蜂是如何從太平洋另一端而來,可能是從海運的貨箱中而來,或是有人刻意引進。但美國農業部已呼籲民眾若遇上亞洲殺人蜂時,向有關單位舉報。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