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之死】明尼亞波利斯市議會誓言「解散警局」 這是怎麼一回事?

楊穎婷    2020年06月14日 07:01:00

美國明尼蘇達州46歲非裔男性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日前遭白人警察重壓頸部喪命,引發各城市成千上萬的民眾持續在街頭抗議警察執法暴力及社會的種族歧視。



 



為此,明尼蘇達州大城明尼亞波利斯市(Minneapolis)9名市議員誓言解散警察局,並以全新的公共安全社會體制取而代之。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儘管明尼亞波利斯市長弗雷(Jacob Frey)並不贊同解散警察局,但9名市議員的同意票已經足夠推翻弗雷的否決權。



 



市議會主席班德(Lisa Bender)對此提到:「我們的承諾是終止警務,並重新創建能夠保護我們安危的公眾安全體制。」



 



市議員艾利森(Jeremiah Ellison)也在推特發文表示明尼亞波利斯市將會解散警察局,「我們將大動作重新思考如何我們如何處理公共安全和災害因應」。



 





美國科羅拉多州一處公園有許多民眾抗議。(湯森路透)


 



轉用資金供社福機構



 



至於解除警察局後會推行何種執法體制,目前尚未公布相關細節。班德對此表示,短期內仍會由警察維護社會治安。此外,多數民眾播打電話到警察局,主要是有緊急醫療情況和心理健康問題有關,這些相關機構都可能是獲得資金的地方。



 



《衛報》提到,未來警察資金可能會轉用於心理健康照護和吸毒成癮處理專家等治療服務。而警力不見得會完全消失,而是以較小規模繼續存在,卻不會再是負責維護社區治安的主要機構。



 






 



訓練不足難以應付



 



在佛洛伊德喪命前,喬治亞州25歲的非裔男性亞伯瑞(Ahmaud Arbery)2月慢跑時遭到槍殺;肯塔基州26歲非裔女性泰勒(Breonna Taylor)在家中遭警方擊中8槍喪命。



 



專家指出,美國各地的警察目前都必須處理他們訓練不足難以因應的情況,如無家可歸的人、家庭口角和校園的兒童懲戒問題。而通常這些問題都是以暴力甚至致命收場。



 



《衛報》提到,有數個倡議團體提出建議,當中包括要求警員購買自身的職業責任保險、建立獨立機構調查及起訴涉及重大事件的警員、對警員進行強制性心理測驗等。



 





法國及英國民眾手舉標語、單膝下跪抗議種族歧視。(湯森路透)


 



縮減警察局資金



 



美國每年約有1000萬筆逮捕案件,但是非裔卻比白人更容易遭以開槍等暴力的方式被逮捕。這些被逮捕的人只有少數是暴力犯罪,絕大多數則是罪狀相對輕微的違規行為,如佛洛伊德便是遭警方懷疑涉嫌偽造假鈔。



 



與此同時,隨著美國接連發生種族歧視與警察暴力悲劇,民眾的不滿情緒也隨之與日俱增,「停止資助警察」(Defund the police)也成了各地抗議活動的訴求之一。



 






 



如今佛洛伊德喪命引爆美國各州的示威朝,各地政府陸續開始思考如何改善現況。洛杉磯市長賈西迪(Eric Garcetti)表示,他將會縮減警方1億5千萬美元(約新台幣44億5800萬元)的資金。



 



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也提到,該市警力的部分資金將轉用於青年措施和社會服務。與此同時,紐約市議員正在思考如何進行改革,包括從紐約市警察局(NYPD)撤資10億美元(約新台幣297億1700萬元)。



 





 



美執法體系與他國差異



 



若是與其他國家相比,在美國遭到警方拘留身亡的人數是在英國的6倍。此外,2018年美國約有1000人遭到警方槍殺,德國與澳洲分別僅有11人和8人遭警方槍斃。



 



不僅如此,美國警方槍斃的非裔人數是白人的3倍以上,在美非裔的入獄比例也比白人更高。另外,美國平均每10萬人就有超過700人坐牢,監獄人口逾200萬人為世界最多。



 





抗議者揮舞美國國旗。民眾點蠟燭追悼佛洛伊德。(湯森路透)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