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說美中「新冷戰」了! 學者:以古喻今不宜曲解、錯誤類比

楊穎婷    2020年07月24日 07:01:00

隨著美國與中國關係持續對峙,「新冷戰」(new cold war)一詞油然而生,儘管現今的美中關係確實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與蘇聯抗衡的狀態有些相似,不過學者認為,以新冷戰形容當前的美中關係並不適當,甚至危險。



 



法國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國際歷史學教授佩羅(Mario Del Pero)在《衛報》(The Guardian)刊文指出,與昔日的美蘇冷戰進行類比,不僅會模糊美中關係的獨特性,也會錯誤解讀歷史,並以下列3個論點分析為何美中關係並非「新冷戰」。



 



延伸閱讀:【瓦解冷戰: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專題



 





 



意識形態對抗



 



首先,1950年代的美蘇冷戰指的是不同的主義所引發的意識形態衝突,具備兩種版本的歷史、歷史過程,以及兩種現代化的模式,冷戰最終結果就是某一種意識形態必定勝出,爭的是一種理念,例如前蘇聯的滅亡



 



當時,美國的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意味著大眾消費、高生產力、高薪資和自由;蘇聯的社會主義則代表免費教育及醫療保健、完全平等的機會和手段,以及工人對生產過程的控制。



 






 



不過,美蘇皆各自體現並依賴一種工業現代化的形式,無論是美國福特(Ford)的Highland Park汽車工廠,或是蘇聯葉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烏拉爾馬什(Uralmash)重型機器製造工廠,都是典型的象徵。



 



佩羅指出,雖然美蘇的模式確實存在相似之處,但是意識形態上的兩極化卻助長了雙方之間的競爭。



 



當前美中關係絕對無法與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對抗進行類比



 





 



涉及地緣政治



 



其次,美蘇冷戰的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相互影響。兩個超級強權進行國際競爭的同時,展現各自現代化的模式



 



冷戰期間,美蘇各自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及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各率集團相抗衡。



 



不過當時雙方角力的地點主要位於歐洲,最終也是在歐洲畫下句點,由於現今的美中關係並非以歐洲為中心,難以進行比較。



 






 



全球化影響



 



第三,全球化改變了當代冷戰後的國際關係。



 



冷戰是起因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最初缺乏相互認識,拒絕接受對方社會制度的合法性和普世主義的主張,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落幕後的最初幾年,美國與蘇聯之間缺乏互動。



 



直到1960年代,核武發展到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階段,凸顯美蘇共同存在的脆弱性,雙方態度才有所轉變,並且開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接觸。



 



然而,無論選擇以貿易量、信用貸款和一般貸款、文化及教育交流等方面進行比較,昔日美蘇冷戰時期與現今美中關係的狀況皆存著大幅差距



 





 



探究歷史不宜從簡



 



過去50年以來,人們見證了全球化的過程,這樣的發展經常將美中關係置於中心位置,兩國間的互動既是全球化的產物,同時也帶動全球化的發展。



 






 



美國企業將其部分產能在中國設廠並進行投資,隨後中國亦在美國及世界各地投資。美國市場能夠大量吸收中國生產的耐用品、中國願意囤積美元及美國國庫證券,以此補貼美國的消費。另外,美國校園存在逾百萬名中國學生。



 



這樣相互依存的方式定義了現存的美中關係,同時也展現了此份聯繫的特殊性,目前的美中關係是對抗中仍有合作,若稱G2(Great 2)對抗差可擬,但絕對與冷戰毫無關係。



 



佩羅強調,研究及比較歷史應避免採取過度簡化、二分法的方式,應該從複雜的議題或政治層面著手。若是將美中間的競爭、緊張局勢為了方便通稱「新冷戰」,反而會看不清美中關係的歷史獨特性與特殊性,更甭提不求甚解的部分中國學者、以及人云亦云、追求流行的媒體工作者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