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人口在現代出現爆發性增長,所帶來的破壞及汙染,正不斷影響地球自然生態發展。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表示,全球有40%的植物及真菌物種正受威脅面臨滅絕,涵蓋食用及藥用植物領域,呼籲大眾關注及保護植物多種性生態。
英國皇家植物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Kew)科學主任安東涅裏(Alexandre Antonelli)指出,「我們每失去一種物種,則等同人類失去了一次生存的機會。現正與時間賽跑,因為目前失去物種的速度,比我們發現它、命名它來得更快」。
邱園旗下的研究機構,與全球42個國家、97個研究機構共210位科學家,發表全球世界各地的野生植物的聯合研究報告。科學家針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單(IUCN Red List)進行評估,對現今已知35萬植物物種中一部份進行研究。
研究負責人之一盧加達(Eimear Nic Lughadha)表示,「自1750年起至今,已有571個植物物種消失,雖其他地方的物種尚未評估,幾乎可以肯定它們同樣遭受威脅」。
報告中透過人工智能(A.I)的新評估方式,可以讓學者探索鮮為人知的領域,準確度更號稱高達90%。報告表示,包括南美洲的麻醉止痛植物的紅花木曼陀羅(Brugmansia sanguinea),與印度可用作治療皮膚病的豬籠草,均已在野外滅絕,共有723種正面臨滅絕危機。
40% of world’s plant species at risk of extinction https://t.co/edHczTEwoo
— The Guardian (@guardian) September 30, 2020
研究負責人之一豪斯(Melanie Howes)表示,在已知知植物中,目前發現約有7%能入藥,並認為植物與真菌是未完全開發的潛在領域,故此需要好好保護植物多樣性,讓它們能更好應對生存挑戰。
有學者更表示,面對潛在大流行疾病時,可在植物中尋找醫治良方,「我確信在未來一些關鍵藥物,是來自植物或真菌」。
除了藥物外,報告指出隨著2050年評估,全球人口將達至100億,而世界上目前一半人口,是依靠稻米、玉米、小麥等15種植物為平日糧食。
根據評估,自然界其實還有7000多種潛在食用植物,例如一種產於南非耐旱的摩拉那豆(morama bean),或是從夏威夷至菲律賓皆有生長的露兜樹果(pandan fruit),也是未來可能的主要糧食。
報告建議可以對這些未開發的植物進行研究,讓食物來源多樣化,在人類面臨氣候變遷、或遇上糧食危機,得以有應急的食物,「這是我們的道義責任」。
早在2016年,同一機構發表的年度植物報告中便提到,全球有20%的植物正出現滅絕風險,將導致未來醫療與食品的供應鏈出現問題。
原因是人類在開墾或興建建物時破壞土地,而過度採摘、外來物種入侵、汙染,以至頻繁出現的氣候危機,同樣是造成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
邱園科學主任安東涅裏(Alexandre Antonelli)表示,若果地球沒有沒有植物與真菌,那人類根本便不可能生存。
聯合國9月中時發表報告,指各國未能實現阻止破壞或維持野生動物生存系統的目標。自然棲息地正不斷消失,大量物種面臨人類活動而遭滅絕的威脅,聯合國批評各國未能採取足夠的行動,達成《巴黎氣候協定》或訂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World fails to meet a single target to stop destruction of nature – UN report https://t.co/NgbnYgsmuO
— The Guardian (@guardian) September 15, 2020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