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漢森(Göran K. Hansson)7日晚間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Nobel Prize in Chemistry)得主,由美國學者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法國學者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2人,因對「基因編輯」(CRISPR)的發展貢獻,共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肯定。
獲獎的兩名學者,都是「基因編輯技術」學界的關鍵研究者。
現任美國柏克萊大學教授的杜德納,被學界稱為「教母級」人物,她曾在2018年來台、赴中央研究院演講,分享這項革命性科學發明;另一位法國籍、任職於普朗克研究院的夏彭蒂耶,她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從2011年開始,與杜德納合作開發基因編輯技術,倍受全球重視和關注,兩人都在2016年獲選為《唐獎》生技醫藥領域得主,表彰他們在基因編輯的貢獻。
CRISPR基因編輯教母級人物:夏彭蒂耶(左)與杜德納(右),共享2020諾貝爾化學獎桂冠。(湯森路透)
根據中研院紀錄,基因編輯(CRISPR)全名是「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群聚且有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主要為一種存在於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細菌中的後天免疫系統,負責消滅入侵的外來質體或者噬菌體,在所有原核生物的重複 DNA 序列中 CRISPR 似乎是最為普遍的一種重複 DNA 序列家族。
Learn more about the 2020 #NobelPrize in Chemistry
Press release: https://t.co/ERgkJ89rgS
Popular information: https://t.co/PCa3Br2HSb
Advanced information: https://t.co/4Po2ts2feF pic.twitter.com/2PUvibsoCx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7, 2020
但這項技術也掀起不少爭議,被許多人質疑、編輯技術會破壞現有的道德倫理,讓CRISPR至今僅被限制於動植物的活體實驗或人類細胞的體外實驗。曾在2018年底、成功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讓一對雙胞胎女嬰天生擁有對愛滋病(AIDS)免疫,掀起學界和輿論巨大批評的中國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賀建奎,就是採用CRISPR的技術。
事實上,唐獎2016年度除了頒給上述兩名學者,還包含一名共同開發人:現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MIT)張鋒,本次諾貝爾化學獎公佈後,恐怕將引起不少「遺珠」的討論。
歷屆化學獎中,1901年首屆獎項,因發現溶液滲透壓的貢獻,頒發給荷蘭科學家范托夫(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
唯一獲得兩次化學獎的得主,是英國籍劍橋大學(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教授桑格(Frederick Sanger),分別在1958和1980年獲獎。而桑格成為繼居禮夫人(Marie Skłodowska-Curie)之後,第4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第2屆唐獎生技醫藥獎3名得主夏彭提耶(左二)、道納(左一)、張鋒(右一),2016年9月來台出席故宮唐獎酒會。(資料照,攝影:李隆揆)
史上僅有4位女性化學獎得主,1911年獲獎的居禮夫人是最知名的女性桂冠。
1903年,居禮夫人與夫婿皮埃爾‧居禮(Pierre Curie,1906年歿)、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Henri Becquerel)同獲諾貝爾物理獎,1911年,再度因發現釙(Po)和鐳(Ra)元素榮獲諾貝爾化學獎,成為自1901年諾貝爾獎設立以來,首度獲得兩個不同獎項的得主。
When Marie Curie was awarded the 1911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she became the first person ever to receive two Nobel Prizes.
She had previously received the Physics Prize for her work on radioactivity.#NobelPrize pic.twitter.com/9GZXoSoLdH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7, 2020
由諾貝爾(Alfred Nobel)本人於1895年留下的遺囑中,設立的5個獎項:生醫、化學、物理、和平與文學獎;另外在1968年由由瑞典中央銀行以創立300年為名,增設經濟學獎,讓諾貝爾獎項目增加至6種。
物理獎、化學獎均由瑞典皇家科學院(Kungliga Vetenskapsakademien)評判,生物、醫學獎則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Svenska Akademien)評選,和平獎另由挪威議會(Stortinget)選出,經濟獎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
獲獎者除將親赴瑞典領獎,亦可獲得國際諾貝爾獎基金會(International Nobel Foundation)頒發的高額獎金,2017年獎金已調漲至9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347萬6000元)。
基金會9月底宣布,加碼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金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200萬元),展現基金會財務管理的成效。
唯一不是由瑞典科學院頒發的獎項是和平獎,該獎項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出得主,並在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於奧斯陸頒發。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