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報導,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於當地時間22日下午1點07分,在湖南長沙病逝,享耆壽91歲。袁隆平畢生培育雜交水稻技術,不僅使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躍居全球,也幫助多國改善糧產問題。
袁隆平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水稻培育專家,根據〈世界糧食獎〉(World Food Prize)的統計,目前全世界稻米總產量當中,就有5分之1產自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
《湖南日報》報導,目前雜交水稻已在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進行大面積種植,位於湖南長沙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也成為各國水稻培育者必「朝聖」之地。
Today, we mourn the passing of a true food hero.
Chinese scientist Yuan Longping saved millions of people from hunger by developing the first hybrid rice strains. He passed away today at 91 but his legacy and his mission to end hunger lives on. pic.twitter.com/JIXtYNhWj6
— UN DESA (@UNDESA) May 22, 2021
袁隆平1930年出生於北平(北京舊稱),1953年自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遺傳育種科系畢業,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
中國在1958年到1961年間爆發大饑荒,造成大量人民死亡,如何增產糧食成為當時最大的課題。袁隆平來到湖南後,展開水稻培育實驗。水稻是湖南主要農產品,特性為雌雄同體,要讓水稻雜交,就需要找到雄蕊不授粉的品種,才能讓雌蕊接受其他品種的花粉,袁隆平在1964年到1965年間,檢查數十萬多株水稻,共找到6株雄蕊不授粉的水稻。
袁隆平1966年在《科學通報》中文版第17卷第4期發表論文,題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中描述水稻雄蕊不授粉的品種,並提出,要通過培育水稻三系的方式,發揮水稻雜交的優勢,這三系為: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以及雄性不育恢復系。
儘管《科學通報》雜誌在文化大革命時曾遭到停刊,但在時任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的支持下,袁隆平1967年在湖南安江農校成立雜交水稻研究小組,之後幾年,他在湖南、雲南、海南、廣東等省分進行實驗。最後於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議上,袁隆平宣布雜交水稻研發成功,命名為「南優2號」,並自1976年,在全中國大量栽種。
跟普通水稻品種比起來,雜交水稻能多產2成,每年可以多養活7000萬人。
【聯合國經社事務部:袁隆平是真正的糧食英雄】當地時間5月22日,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文緬懷袁隆平。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表示,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使數百萬人脫離了飢餓,他是“真正的糧食英雄”。儘管袁隆平離開了人們,但他所留下的遺產及結束飢餓的使命將持續下去。 pic.twitter.com/aPFS1Orxyx
— 中國新聞社 (@CNS1952) May 23, 2021
中國農業農村部1996年提出超級稻育種計畫,袁隆平領銜的研究團隊不斷刷新紀錄,一開始年產700公斤水稻,接下來的每一期都在增加,自800、900、1000到1100公斤,已達成當初設下的五期目標。
袁隆平並未停止培育,他在1981年提出兩系培育法,1995年研究成功,1997年更開始研究超級雜交水稻培育法,並於2021年5月在海南省的三亞國家水稻公園測試,測得產量為1004.83公斤。
袁隆平於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14年得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18年得到「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榮獲中國最高榮譽獎項「共和國勳章」,此外,他也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國際獎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