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駁華府南海威脅論 中國外交部:美國才是真正挑釁與威脅製造者!

國際中心    2021年07月12日 20:25:00

適逢南海仲裁案5周年之際,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再次趁此機會,大動作警告北京當局,呼籲中國尊重國際法,別再對行經南海的航空器和船隻進行挑釁或攻擊,如再有相關行為,華府都將進行「回應」。



 



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最新聲明中,明確反對中國對南海的主權聲張,支持國際法院判決結果。並指責北京近年來不斷擴張的力量,明顯地侵犯到沿岸國家的權利,同時傷害南海的「自由航行權」(freedom of navigation)。



 





 



《中新社》報導,面對美國國務院的南海威脅論說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2日記者會上表示,華府指稱中國在南海威脅鄰國,但美軍光是今年、在南海進行軍事演習就多達20次,各類軍機和軍艦巡邏次數更高達2萬回,相比之下、美國才真正是威脅製造者。



 




「美方聲明、罔顧南海問題的歷史經緯和客觀事實,違反和歪曲國際法,違背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在南海主權問題上,不持立場的公開承諾,蓄意挑動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挑撥地區國家間關係,破壞地區和平穩定,是極不負責任的。」




 






 



除了反駁布林肯的指控,趙立堅還一口氣提出六點聲明,強調北京的立場和態度。



 



1. 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和權益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有著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並為中國歷代政府所堅持。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沒有任何國家對中方的上述立場提出異議。美方所謂中國在南海的海洋權益缺乏國際法基礎的說法,完全不符合事實。



 



南海仲裁案違背國家同意原則,仲裁庭越權審理、枉法裁判,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上存在嚴重謬誤,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國際法,所作裁決是非法的、無效的。中國不接受、不參與仲裁案,不接受、不承認該裁決。



 



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和權益絲毫不受該裁決影響,中國也不接受任何基於該裁決的主張或行動。明眼人看得非常清楚,南海仲裁案就是一場政治鬧劇,美方作為鬧劇的始作俑者和幕後操手,企圖以此抹黑打壓中國。此次美方借非法裁決出台五周年,再次炒作南海問題,其政治圖謀昭然若揭。



 



中方一貫堅持通過友好談判協商解決處理南海問題,始終平等對待南海周邊國家,在維護南海主權和權益方面保持著最大克制。與此相反,美國動輒派大規模先進艦機到南海搞軍事偵察、演習,非法闖入中國領海領空及島礁鄰近海空域。



 



今年以來,美方對華海空抵近偵察近2000次,針對中國的大規模海上軍演超過20次。美方還濫用帶有冷戰色彩的雙邊軍事協議對中方威脅使用武力,暴露出赤裸裸的強權邏輯和霸權行徑。究竟是誰在南海搞脅迫和恐嚇,又是誰在威脅航行自由與安全,真相不言自明。”趙立堅說。



 



中方是國際法治的堅定維護者和踐行者,作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創始締約國,始終堅持正確理解、認真執行《公約》,以實際行動捍衛《公約》的權威性和完整性。美方動輒以國際法衛道士自居,言必稱《公約》,頻頻拿《公約》說事,請美國先加入《公約》再說。



 



美方口口聲聲堅持基於規則的秩序,卻拒不執行國際法院的判決、諮詢意見以及聯大決議,對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這種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和雙重標準的做派在世人面前早已暴露無遺。



 



南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也是中國海上貿易的生命線,全球約30%的貨物貿易經過南海,每年約有10萬艘商船航經南海。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地區國家共同努力下,一段時間以來南海一直保持著暢通安全,沒有聽說有任何船隻在南海航行受阻、安全受到威脅。美方所謂南海航行自由受到威脅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南海是地區國家共同的家園,不應成為美國謀求地緣政治私利的狩獵場。中國與南海當事國通過對話、磋商有效管控矛盾分歧,不斷推進務實合作。中國與東盟國家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積極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取得重要進展。



 






2016年海牙常設仲裁法院結果出爐前,中國媒體強烈表達不滿。(中新社)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