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2021 年度防衛白皮書】防衛大臣岸信夫:中國對日本及周邊國家的威脅「令人無法接受」!

陳威臣    2021年07月13日 12:10:00

日本政府 13 日公布 2021 年度防衛白皮書,當中除了大篇幅分析中國軍力之外,並介紹與盟國間的軍事交流,尤其是強調日美合作,頗有與中國對抗的意味。此外首次在白皮書中明確地提及台灣的安全與穩定,對於保障日本的安全保障以及國際社會安定十分重要。



 



經內閣會議決議後,日本政府正式對外公布令和三年度(2021 年)的防衛白皮書,這份厚達 400 多頁的白皮書,闡述每年日本政府的防衛政策,以及日本對於周邊局勢的看法,因此相當受到重視。



 



由於受到美中對抗及中國擴軍的影響,因此今年版的防衛白皮書延續去年,將中國的威脅列為優先要務,因此以 39 頁的篇幅,分析中國軍力、與周邊國家的外交政策等(去年為 34 頁)。當中並針對中美關係以及台海局勢的影響,做了相當深入的分析。



 





中國海警船幾乎每天都會入侵「日本領海」,讓日本無法接受。(翻攝自百度)


 



除了闡述中美關係與台灣議題之外,由於中國在過去一年多,幾乎天天闖進釣魚台海域,加上2021年2月中國正式實施海警法,明令中國海警得以使用武器,這也讓日本相當惱火。



 



也因此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卷頭中提到,中國試圖在東海與南海改變現狀,中國海警船幾乎每天都入侵「日本領海」,還接近在領海作業的日本漁船,狀況相當嚴峻。還提及中國海警法的實施,侵害了日本以及周邊國家的權益,升高東海與南海的局勢,讓人無法接受。



 



(延伸閱讀:日本外交會議抗議海警船連111天駛入釣魚台  中方則主張為其固有領土



 





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卷頭即提到中國對日本以及周邊國家的威脅與作為,已「令人無法接受」。(陳威臣攝)


 



事實上中國的軍事預算年年暴增,2021 年已高達 3230 億美元,日本的防衛支出雖然是歷年最高的5兆5千億日圓(500 億美元),但僅為中國的 1/6 不到,在面對中國的威脅上明顯不足,因此強化與盟國進行軍事交流,就成了近期最主要的作為。



 



此外,今年度的防衛白皮書也特別強調太空、網路及電磁波領域的挑戰,除了在航空自衛隊下設宇宙作戰隊之外,電磁波領域除了通信、電視廣播之外,還包含了電子作戰。中國在太空、網路攻擊與電子作戰能力大幅提升之際,日本該如何面對相關的威脅,的確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延伸閱讀:戰狼來了!中國如何利用「大外宣」對台灣展開資訊戰?(上)



 





防衛白皮書彙整了中國推動軍事現代化中,包括潛艦、驅逐艦與巡防艦、現代化戰機的數量成長圖。(陳威臣攝)


 



而中國的軍事實力持續增加,最讓國人關切的台灣國防實力方面,今年的防衛白皮書對於雙方的軍事平衡,認為雖然中國擁有壓倒性的陸軍武力,不過在進行渡海作戰上,能力仍然有限。只不過近年來中國開始建造兩棲突擊艦,因此渡海登陸的能力將會日益強大。



 



至於海空軍實力方面,防衛白皮書則認為數量上中國並未能佔有過多的優勢,且台灣在素質方面較佳,近年來中國的海空軍急速增強,而台灣則發展如沱江艦等不對稱戰力來應對。



 



(延伸閱讀:【獨家】海軍700噸雙船體沱江艦首次曝光 最快明年7月交艦成軍



 





海軍首艘 700 噸雙船體沱江原型艦。(張哲偉攝)


 



因雙方的軍事差距日益擴大,並且朝中國有利方向傾斜,且台灣的國防經費與中國有相當的差距,因此文中除提及蔡英文總統指示將提高國防預算之外,對於今後雙方的軍事發展、美國軍售台灣的武器種類,以及台灣自主開發的主力裝備等都須持續關注。



 



由於拜登政府延續川普前政府的做法,在軍事層面給予台灣相當的支援,但將台灣視為核心利益的中國政府,向美國妥協的可能性極低,因此台灣很可能成為美中對抗的重心。



 



因此防衛省官員強調,台灣周邊的安全,對於日本甚至國際社會的安全及穩定十分重要,日本政府需要更加謹慎地來面對。



 



 



※作者為本報駐日特約記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