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有感】參與式預算國際論壇 分享交流美日經驗

傅莞淇    2016年11月17日 09:30:00

新北市政府於16日舉辦「2016新北市參與式預算國際論壇」,除邀請日本代表分享推動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 PB)經驗,也回顧新北市2015年以來推行PB的主要案例經驗及成果。與會代表們指出,來自多元族群的市民參與及監督,是參與式預算的主要目標,也是成功的關鍵所在。





參與式預算是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的一種形式。藉由開放人民提出、討論及決定預算的使用次序與方式,賦權人民參與預算規劃的決策過程。PB的作法最早萌芽自80年代的巴西,如今在南北美洲、歐洲、非洲與亞洲都有實際事例。



 



強化地方自治



 



日本市民活動贊助法制定協會理事松原明。(攝影:李昆翰)




日本非營利獨立組織「市民活動贊助法制定協會」(C's)理事松原明指出,日本約自2000年起引入PB。當時地方政府多面臨財政危機,同年實施的〈地方分權一括法〉下,地方自治的規模與權力獲得整合與加強。地方政府希望在有限的預算中,提供市民真正需要的服務,減縮其他不需要的花費。





松原明以日本十數年來的經驗,提出7項推展PB的重點。政府方面,需要首長的承諾與議會理解和支持。但人民的參與度,才是PB在首長替換後能繼續施行的擔保。他建議,確實地分享成果,讓人民感受到PB的好處,是提升人民參與度的良好策略。





另外,府方可以透過提供諮詢協助,提升人民提案的能力與品質。也須注意確保參與人民的公正性,確保參與人民的多元背景。最後是提升PB推行的效率,以降低實作成本。



 



守護弱勢族群影響公共政策的聲音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通識中心主任吳建忠。(攝影:李昆翰)




今年稍早曾參訪美國的台北海洋技術學院通識中心主任吳建忠,分享了紐約市推行PB約5年的觀察經驗。他指出,紐約推行PB的核心價值是包容、平等與賦權。這最早來自2個公民團體的引入,其中一個是長期關心低收入族群的「社區之聲」(Community Voices Heard)。5年間,參與PB的選區從一開始境內較多弱勢族群的4個區,已增加到28個。









吳建忠認為,台灣推動PB的一項挑戰在於參與式民主的基礎不足,對參與式民主的價值目標也不夠明確。在目前的階段,是否先考慮降低參與門檻,達到參與式民主期望的廣度,與審議式民主的深度互相搭配、補充,會是一條可以考慮的進路。



 



新北市公部門也推參與式預算





新北市自2015年以來推動PB,2項由公部門發動的主要案例分別為勞工局的「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方案參與式預算試辦計畫」,與經濟發展局的「智慧節電計畫」。









在會談中分享勞工局經驗的局長謝政達表示,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服務原本就是勞工局的業務之一,局處希望可以透過採行PB,將資源推送到原本服務涵蓋不足、且身心障礙者失業率較高的三峽。最終有超過400名身心障礙市民參與投票(14%),選出2項計畫予以執行。









經發局局長施威全指出,智慧節電聽起來是很專業、很技術層面的事,難以開放民主參與,但經發局的經驗顯示並非如此。「由下往上有時反而可以補足一些專業的傲慢與不足。」他解釋,「蒐集到更多意見,看見問題所在,並找出更多方法。」施威全認為,這也是新北市2015年達到全國節電第一名的關鍵。







 



讓人民有感 提升參與度





人民參與度是PB成功的關鍵之一。對此,松原明認為,要找到屬於人民的主題、而非官方的主題,「讓人民感覺到這與自己是有所關聯的,參與度也會有所提升。」





謝政達表示,參與者須具備足夠的知識與培訓。勞工局在前期準備工作投入大約半年時間,讓局處同仁逐漸接受也喜歡PB,減少推動時的阻力。施威全也說,文官同仁對PB及其價值的清楚理解,是PB不會僅流於辦活動、投票的重要關鍵。





被視為新北市第一項成功的PB案例推動地、新店區達觀里的里長黃振宇也到場參加論壇。他表示,由里民選出的3項計畫目前依照計畫落實。他也承認,小規模的宣傳與人脈動員較為容易,在更大規模的PB計畫中,應需要研擬不同的策略。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