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陸最重要且最多產的社會學家之一、91歲的包曼(Zygmunt Bauman)9日於英國里茲家中逝世。以現代社會認同的流動性,與猶太大屠殺觀點聞名的包曼,也是一名積極關切全球化態勢中弱勢族群生活權利的左翼分子。告知此消息的妻子描述,包曼已經進入了「液態永恆」中。
包曼一生寫作或參與著作超過50本書,包括在1989年發表的《現代性與大屠殺》(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這可能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
不同於許多將大屠殺視為現代世界一次斷裂的思想家,包曼將猶太人遭逢的大規模滅絕行為,視為現代性多項特質的一種結果。諸如工業化、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遵循規則、複雜分工等支撐現代社會的主要支柱,都是讓大屠殺得以發生的基礎。
他解釋,「正是現代文明打造的理性世界,使得大屠殺成為可能。」
1990年,包曼以「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這個詞來描述現代世界中個體缺乏穩固根基的流動性。他認為,在多變且缺乏安全感的世界中,要建立一個可以持久的認同變得越來越困難。人際紐帶也越發脆弱,人們就像是尋求著多重但也短暫的社會經驗的「旅客」。
「在液態的現代生活中沒有永久的聯繫。」包曼描述,「任何我們在某個時間建立的聯繫必須是鬆散的,如此它們才能在事態改變時盡可能快速、輕易地被解開。」
Renowned Polish sociologist Zygmunt Bauman dies at the age of 91. In 2016, he reflected on why we think about happiness all wrong. pic.twitter.com/2Ym4Nep2Lo
— Al Jazeera English (@AJEnglish) 9 January 2017
人類在道德決策中如何有尊嚴地生活,是包曼書寫全球化、大屠殺等議題的共同關切。他特別關注在全球化態勢中,邊緣族群族如何被剝奪了尊嚴生活的機會。這也使得包曼特別受到義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年輕族群的支持,他們屬於金融危機中受到嚴重衝擊的一群。
包曼曾表示,人們在談論貧窮時,時常提到的是貧窮的金錢層面。雖然這確實相當重要,但「我認為我們時常低估了羞辱帶來的痛苦,認同與價值遭到否認的痛苦,求生存與對家人、鄰居負責的痛苦。」
他解釋,當人們活在一個受消費主導、且資訊流通的社會中,「如果你以自己擁有且所處環境的事物來決定自己的價值,受到排除就是羞辱的。」當所有人都能獲得每一個人的消息,「你不只與隔壁鄰居比較,你將自己與全世界的人比較,與那些看起來體面、得體且有尊嚴的人比較。這是羞辱之罪。」
Zygmunt Bauman-perhaps the greatest sociologists of our time,the man who gave us Liquid Modernity-has died.Huge loss https://t.co/U7VzPZWRLK
— Susan Carland (@SusanCarland) 9 January 2017
包曼於1925年生於波蘭中西部城市波茲南(Poznań)的猶太家庭。貧困與遭受歧視的經驗,造就他終生對包容與社會正義的強烈信念。
二次大戰期間,包曼加入共產黨。於1945-1953年間曾服役於波蘭內部安全部隊(KBW),以保護國家基礎建設、打擊反共勢力為主要任務。包曼堅持自己在部隊中負責文書工作,但這段經歷讓他受到部分極右派的國家主義人士抨擊。
可能因為家人有意移民以色列而被軍隊解雇後,包曼於1954年起在華沙大學(University of Warsaw)教授哲學及社會學。1968年,他因反猶宣傳丟掉教職,與數千名猶太人一同被驅逐出境。
於以色列短暫任教數年後,包曼在1971年移居英格蘭,任教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直至1990年退休。但包曼仍著作不輟,以幾乎一年一本的速度持續在著作中探索新領域。
RIP Zygmunt Bauman. This is his last article: https://t.co/85AORfs2Et #sociology @ariadne_syd @NickOsbaldiston @AustSoc
— Dr Mark Bahnisch (@MarkBahnisch) 10 January 2017
《美聯社》(AP)報導,與包曼共著《與包曼對話》(暫譯, Conversations with Zygmunt Bauman)的前包曼學生、社會學教授泰斯特(Keith Tester)描述,包曼並不向他的聽眾說教,「當他說話時他也在聆聽,當他教導時他也在學習。他的著作與研討會是我們可以相聚、一起探索如何做一個人的場合。」
包曼分別於1990年與1998年獲頒義大利社會學獎「亞馬菲獎」(Premio Europeo Amalfi per la Sociologia e le Scienze Sociali)與法蘭克福頒發的「阿多諾獎」(Theodor-W.-Adorno-Preis)。2010年,里茲大學以其名設立「包曼研究所」(Bauman Institute),鼓勵跨領域的研究與激盪。
據包曼友人、華沙哲學教授澤德勒-珍妮絲澤斯卡(Anna Zeidler-Janiszewska)向波蘭媒體表示,包曼9日在家人陪伴中逝世。包曼身後留有第二任妻子加琴斯卡-卡妮亞(Aleksandra Jasinska-Kania)、3名女兒與數名孫兒女。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