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發表了他的告別演說,川普時代的來臨大家都繃緊神經,梅莉史翠普在金球獎的發言讓許多藝文工作者心有戚戚焉:「Take your broken art, and make it into art」。選前一連串藝術家針對川普的諷刺性創作不難看出藝文界人士的立場,對大選結果的不滿大於支持。面對這樣一個以經濟發展為目標、悖離傳統政治人物形象的白宮新主人,有些藝術家將這股失望轉化為創作的能量,相關的藝文從業者也進而提出因應之道。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藝文版的藝術編輯Katherine Brooks撰寫了一篇〈致親愛的藝術家:我們需要你〉(Dear Artists: We Need You Now More Than Ever),文中提到,「雖然我們無法決定人們要不要來看劇、看展、逛美術館,」她強調「但藝術,是讓文明社會被治癒、激勵、轉念的關鍵」。言下之意鼓勵藝術家們,即便為來環境可能面臨難題,仍不要忘記藝術的力量。
川普與藝文政策
目前川普所提出的政策中,很少有針對藝文產業的,而他對稅務與財政預算的草案,也會影響藝文機構與非營利組織來自公部門或私人贊助的經費來源,例如減稅的政策可能使原本透過文化贊助節稅的企業結束他們的金援。而川普毫不掩飾的種族偏見、物化女性或性別歧視的態度,也讓相關的文化機構對前景感到悲觀,例如 國立拉丁裔術文化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atino Arts and Culture)、酷兒文化中心(Queer Cultural Center)…等。華盛頓郵報的記者Alyssa Rosenberg在2016年初,曾向各個美國總統候選人提出一份對於未來聯邦政府在藝術與文化政策方面的問題,13個問題包含候選人對藝文預算的態度、對藝文產業的保護措施、藝文教育方針等,然而川普的回應並沒有透漏將對藝文產業有積極作為,或是將相關責任推至議會或地方政府。麻州文化委員會的執行長Anita Walker在受訪中不禁感嘆:「天知道我們將面對什麼」。
藝術家的反擊-邁阿密巴塞爾藝博會的政治議題作品
從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到林纓(Maya Lin)的越戰紀念碑,藝術創作反映社會事件,在藝術史中不是什麼特別的事。選舉過後的一場美國藝術界的盛事,就可見藝術家們把川普當選視為創傷,用他們的方式接受並參與這段歷史。2016年12月初舉行的邁阿密海灘巴賽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Miami Beach),較往年多了政治意涵的作品。
事實上這些展位展出的作品大多是在選舉前就大致確定了的,可能因為選舉結果的關係而臨時更動,或是選前就感受到大選的氛圍而多選了幾件以政治議題為主題的作品。像是藝廊Gavin Brown's enterprise,就在博覽會中加入了泰國藝術家Rirkrit Tiravanija(1961-)的〈判斷力的暴行已經來到最後階段〉,來諷刺川普憑著充滿偏見與極度自我的態度發言或提出政策方向,罔顧某些族群的權益。此作品顯然是臨時加入的,報紙也是來自選舉結果確定以後。藝術家還特別選擇了頭版標題為「川普勝利」(Trump Triumphs)的紐約時報,來呼應與藝術家文字的關聯。
熟悉邁阿密巴賽爾藝博的藝廊業者Wendy Olsoff表示,確實在今年的作品中,針對政治議題的作品較多,即使不是針對川普(或希拉蕊),也多以政治創傷來與美國當前的局勢對話。例如來自P.P.O.W.藝廊,Martin Wong(1946-1999)的〈Untitled〉(自由女神像),華裔美籍的Martin Wong,在天安門事件爆發以後,以哭泣的自由女神像象徵著自由被剝奪,以及他身為美國人,同樣對此政治迫害表示哀悼。
凸顯女權/女性藝術家的必要
希拉蕊的落選被部分民眾放到女權脈絡的面向討論,視此結果為政治上無法突破的「玻璃天花板」[註1]。另外一方面,也因為川普屢在發言中流露對女性的蔑視,例如稱呼女性為「那些肥豬」(fat pigs)﹔或是言語、肢體上的性騷擾,都讓婦女團體、女性藝術家們深感不滿。
女權/女性藝術家便將對準總統的不滿轉化為創作的力量,畢竟藝術絕對不只是掛在牆上好看而已,是時候將創作作為批判的工具,強迫觀者們正視眼前問題的時候了。紐約藝廊「無題空間」(Untitled Space),策展人Indira Cesarine號召女權藝術家們參加2017年初「起義/憤怒的女人」(Uprise/Angry Women)聯展[註2],以此次選舉結果為核心進行創作,作為發洩不滿情緒的窗口,同時批判川普的性別、種族歧視。藝廊號召了20位當代藝術家,「川普不但挑起了對女性的負面刻板印象與歧視,」Indira Cesarine表示:「更讓女權運動在21世紀初栽了大跟斗」。在在彰顯著女權的爭取在21世紀仍是未竟之業。
下一個漢米爾頓[註3]?
被視為民粹的極致表現,積極反對川普而消極支持希拉蕊的大有人在,不管誰當選,藝術與社會的關係都需要取得新的平衡。雖然川普常被貼上各種的標籤,種族主義、厭女意識,不過他經濟利益為導向的政策,打著「恢復美國榮耀」(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號,仍被許多民眾支持,因此有人將他與漢米爾頓相提並論。以經濟的立場期待他能帶給美國新的刺激,但藝文產業將被犧牲嗎?儘管這位執政者曾經發表過當代藝術不過是堆垃圾,不過相信在藝文團體及相關人士的努力下,還是能夠在未來的可能出現的困境中爭取到適當的位置或資源。如同川普在訪問中表示的,對於藝文政策有主導權的是議會與地方政府,即使聯邦政府對藝文相對冷感,對藝文產業的未來還是不需太過悲觀的。(#)
備註:
[1] glass ceiling,是指在公司企業和機關團體中,限制某些人口群體(女性、少數族裔)晉升到高級經理及決策階層的障礙。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 1/17-28,http://untitled-space.com/uprise-angry-women-group-show/
[3] Alexander Hamilton(1755/7-1804),美國開國元勳其中一員,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美國憲法起草人之一與第一任美國財政部長
※全文授權轉載自非池中藝術網,作者為盧穎。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