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對白宮預算無共識 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倒數計時

李宸儀    2017年04月25日 15:24:00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9日就將上任百日,然而在慶祝之前,川普恐怕得先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美國聯邦政府的運轉經費將於28日全數用罄,但目前國會兩黨對白宮所提的預算案內容仍無法達成共識。



 



預算案若因此無法通過,即可能導致28日後部分政府部門將因經費不足而被迫關閉,公務人員甚至會被迫接受無薪假,形成「政府停擺(關門)」的局面。



 



延伸閱讀:剩5天審預算 美國政府停擺危機升高



 



美墨長城預算難通過



 



據了解,原先參眾兩院已在聯邦預算的內容上達成共識,但這幾天川普政府又額外提出幾項具爭議性的支出預算,導致國會兩黨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共識再度被攪亂。



 



在川普追加的預算內容中,較具爭議的項目包括增加國防軍事開支和美墨長城的建造費用,以及取消對支持墮胎團體的補助金、終結歐巴馬健保(Obamacare)等。在這其中,用來阻隔美墨邊界的長城更是備受批評,但川普仍以改善國內毒品與非法移工問題為由,堅持美墨長城非蓋不可的立場,向國會提出220億美元(約新台幣6657億元)的建造預算。



 






 



然而川普的主張不僅遭在野的民主黨議員反對,就連共和黨內部意見也不一致。



 



 





川普近日追加的預算案造成國會兩黨意見分歧。(美聯社)


 



 





 



爭議預算案致兩黨角力



 



此外,國會兩黨間最不可能達成共識的項目便是取消歐巴馬健保。川普日前試圖以新版健保「美國醫療保健法」(AHCA)推翻歐巴馬健保時,遭到重大挫敗。然而對於政策傾向財富重分配的民主黨來說,歐巴馬健保便是無法輕易妥協的部分。



 



而依照體制規定,若想在參議院通過聯邦預算案,必需獲得60張同意票。因此,儘管川普所在的共和黨目前在參眾兩院皆為多數黨,但共和黨目前在參議院席次僅52席,就算獲得共和黨所有席次的票數也無法通過預算案,使得聯邦預算案的通過難上加難。



 





現任聯邦眾院議長萊恩。(湯森路透)


 



聯邦預算審查程序繁複



 



在實施聯邦制的美國,各州皆擁有各自的法律,然而在各州之上,仍設置有美國聯邦政府,其擁有管理各州、主導對外事務等權力。聯邦政府主要由3部分組成,分別為立法、行政、司法,並採取三權分立的制衡制度。



 



在此政府架構下,聯邦預算的審查流程相當繁複。首先,必須先由總統向國會預算局提出下一年度的預算案,之後經由參眾兩院的預算委員會審查,再分別向參眾兩院提出預算報告並進行決議。最後經由兩院同意的預算決議案,再通過總統同意簽署後,便完成整個審查流程,可對各單位進行撥款。



 





 



政府停擺的後果



 



聯邦政府的運轉基金將於28日耗盡,若川普與國會兩黨仍持續堅持己見,不互相妥協,在無法通過足夠預算案的情況下,便可能導致部分政府不得不關門因應。



 



一旦進入政府停擺狀態,除了醫療、郵政、軍事、航空等「應急」單位將持續運轉,其餘如國家公園和護照辦事處等「非必要服務」便會停止服務,而相關部門的公務人員也將被停發薪資以減少開支。



 






 



共發生18次「政府停擺」



 



由於審查過程繁瑣,再加上美國兩黨的政治角力,導致政府停擺的情況在美國可說是屢見不鮮。自美國建國以來,歷史上共發生過18次的政府停擺的狀況,而發生原因則大多是圍繞著政府赤字問題而展開的。



 



最近一次的政府停擺發生於2013年歐巴馬執政時期,起因為國會兩黨對於「歐巴馬健保」沒有共識,導致預算案無法在期限內通過,最終致使聯邦政府停擺了16天。當時有部分聯邦政府所屬的國家公園和地標被關閉,更有上千名公務人員被迫接受無薪假,嚴重影響美國經濟。



 





 



【熱門影片推薦】



【影片】法總統大選首輪投票落幕 馬卡洪與勒潘殺出重圍



【影片】紐約動物園直播長頸鹿分娩 百萬網友爭相一睹為快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