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 看穿中國「一帶一路」的政經利弊

余尹倫    2017年05月14日 08:01:00

中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4日將於北京盛大登場,為期2日的峰會預計吸引來自130國共1500名的政要出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日針對習近平這項野心鉅作的實質政經意義,進行分析與回顧。




 



「一帶一路」定義不清 全球都受益?



 



CNN指出,多數人並不清楚「一帶一路」的實際內容為何。其基本概念是指:橫跨歐亞與太平洋的貿易協定及基礎建設計畫。但究竟何種計畫才可被歸類為「一帶一路」計畫(One Belt, One Road (OBOR) project)或哪些國家有實際參與「一帶一路」概念的制定,外界仍是霧裡看花。



 





大會人員13日行經高峰論壇會場。(湯森路透)


 



 



中國領袖習近平在「一帶一路」高峰會前夕於北京接見馬來西亞總理納吉。(湯森路透)


 



進一步來說,北京方面沒有就何謂符合「一帶一路」倡議的精神,提供一個明確的標準。北京大學中美貿易關係專家包定(Christopher Balding)指出:「它(一帶一路)可以涵括一切,但同時又什麼都不是。」



 



中國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許成鋼則認為,可以用「哲學」或「黨綱」的概念來理解北京看待「一帶一路」的方式。CNN形容,中國官員不論提到什麼,都試圖與「一帶一路」扯上關係,就好比美國立法人員成天把「自由」掛在嘴邊一樣。



 



西班牙總理拉侯伊13日飛抵北京,準備參與14日的「一帶一路」高峰會。(湯森路透)


 



也因此「一帶一路」儼然成了中國國內近日最潮的用語(buzzword)。中國官媒聲稱它的得利對象包括中東和平進展、杜拜的新創產業、貨幣交易、全球貧窮現象、新疆醫療產業、澳洲飯店產業、核武發展、波蘭果園。簡單來說,全球都將因「一帶一路」而獲利。



 



中國的真正目的:解決內需縮水問題?



 



中國近年經濟發展趨緩,導致國內強盛的鋼鐵、水泥及鋁等傳統重工業出現生產過剩現象。從2016年至今,中國已流失超過120萬個工作機會。北京因此欲擴大海外市場解決國內需求縮水問題。



 






 



經濟學人智庫(EIU)分析師馬洛(Nick Marro)表示:「中國欲透過一帶一路,將國內生產過剩的產品轉賣國外。」



 






 



然而,看似風光的「一帶一路」計畫對中國實藏潛在經濟風險。北京當局為避免國內市場受歐美市場需求下滑牽動,轉而放眼中亞、非洲與南亞等新興市場。但當地經濟與政治局勢的不穩定,加上既有的貪污現象,都考驗著「一帶一路」能否突破障礙、取得成功。



 



許成鋼警告,雖無法確認任一項中國資助的「一帶一路」計畫失敗後的可能影響,但若同時間有多項計畫受挫,「那難說整個(「一帶一路」)不會因此告吹」。



 



中國過往的海外投資紀錄不佳,經常因未對當地經濟產生實質助益遭人詬病。



 





論壇會場夜景。(湯森路透)


 



背後政治動機



 



撇開北京檯面上稱「一帶一路」關乎貿易與發展的說辭,多數分析師認為,其主要動機仍屬政治性。「一帶一路」更被與美國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相提並論。當時美國透過金援協助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國家展開重建,擠身世界強國。中國則強烈否認這項比較。



 






 



《中國的亞洲夢:新絲路的帝國興建 》(China's Asian Dream: Empire Building Along the New Silk Road,暫譯)作者米勒(Tom Miller)表示,「一帶一路」是中國欲「恢復過往宰制亞洲的歷史地位」的努力之一。



 



包定解釋,「一帶一路」比起一個嚴謹的經濟計畫,更像是中國用來「結交新朋友、拓增影響力的外交手段」。



 








 



【熱門影片推薦】



●中國「一帶一路」論壇 西方大國觀望



●陳星未現身林奕含告別式 林家親友為父母打氣



●美FBI局長遭解雇 俄外長:開玩笑吧?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