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從嘲笑到選擇與病毒共存 歐洲期盼重回正常生活

沈寧    2022年01月23日 16:15:00

《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報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已滿2年,歐洲許多國家在嶄新的一年開始之際,選擇全新的防疫政策,把新冠當成普通感冒、流感共存,不再視為公共健康危機。



 



與此同時,變種病毒株Omicron席捲全球創下新確診紀錄,尤其是歐洲多國的染疫人數不斷攀升,根據22日數據顯示,法國單日新增35萬6652人的驚人數字,接下來是義大利的17萬5983人,包括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國皆突破單日5萬人染疫。



 





 



西班牙、葡萄牙重新定義新冠大流行



 



在2020年疫情剛開始之際,西班牙政府要求人民全部待在家中,包括孩童在內不可外出,時間長達3個月之久,儘管此舉有效的減緩醫療系統的壓力,同時也造成經濟重創,最終西班牙最高法院在2021年裁定此禁令違憲。



 





西班牙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再也受不了防疫禁令。(湯森路透)


 



如今2022年西班牙已是全歐洲高接種率國家之一,經濟狀況不佳、復甦疲軟,該國政府宣布將新冠病毒視為正常的傳染性感冒,並非緊急狀況處裡。



 



西班牙總理桑切斯(Pedro Sánchez)希望歐盟也能考慮改變態度,目的是不再用緊急狀態來處理疫情,將新冠肺炎成為常態生活的一部分。



 






 



葡萄牙身為歐洲接種率最高的國家,該國總統德索薩(Marcelo Rebelo de Sousa)在2022年元旦表示人們與政府對待疫情已有變化,認為葡萄牙已經進入「地區性流行性」階段。



 



意旨未來幾年,新冠肺炎將會持續在某些地區肆虐,已無需警戒至全球性大流行,葡萄牙政府也在密切討論放寬防疫措施。



 



英國全面取消所有防疫措施



 



包括英國在內的部分歐洲國家也紛紛開始類似的防疫模式,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19日向議會表示,「變種Omicron病毒的傳染在英國已達高峰,最危機的情況已過。」



 





英國首相強森帶領全英國人走過疫情的每個階段。(湯森路透)


 



同時與全國民眾宣布,1月27日起全面取消所有防疫措施,其中包括進出入公共場所出示陰性證明、配戴口罩等政策,全英國學校在20日已無需戴口罩上學。



 



強森向民眾呼籲,「我相信英國人民的判斷能力,不再對任何不配戴口罩的人視為犯罪。」



 





 



目前英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9成接種完成第三劑加強劑,保護好病毒下的弱勢群眾,英國向全球展現與病毒共存的決心。



 





英國車站已無需強制佩戴口罩。(湯森路透)


 



各國選擇題 清零與共存



 



儘管新型病毒Omicron導致確診數暴增,但是明顯歐洲的住院與死亡人數並未提升,疫情已不再向初期爆發時如此危急,為回歸日常,歐洲與世界各國內部對於疫情則有不同的意見。



 



歐洲國家也有其他聲音,認為與「病毒共存的想法」和「擴大疫苗施打率」出現衝突,目前德國已有73%人口完成兩劑接種,衛生部發言人德夫納(Andreas Deffner)則是認為還有太多老年人未施打疫苗,倘若與病毒共存恐會衝擊脆弱人口。



 



西班牙家醫科協會負責人詹淇(Salvador Trenche)博士是著名的「新冠流感化」主張者,他強調對待新冠肺炎就像對待其他流感,「當大部分的人完成施打,當局可以全力關注在檢測、觀測高風險人口身上。」



 





全球各國搶打第三劑。(湯森路透)


 



有不少專家則認為,共存計畫僅限於高度發展的富裕國家,他們可以有效的使用疫苗與健全的醫療系統來應對大流行,對於某些亞洲國家來說,主要推行「清零政策」與歐洲國家走相反道路。



 



特別是2022年冬奧的主辦方中國,極力阻止疫情擴散以保護奧運進行,該國政府已宣布將規劃一個特定區域,給前來觀賽的遊客與選手,將不得進出其他北京地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