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1965年已知全球暖化危機 卻仍與蘇聯競爭改造氣候

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2022年02月02日 12:30:00

第一份針對全球暖化提出的政府報告—雖然那時仍未將此現象稱為「全球暖化」—是於一九六五年呈交給美國總統林登.詹森(Lyndon Johnson)。「人類在不知不覺中,正進行著一場大型的地球物理實驗。」報告如此宣稱。幾乎可以肯定,燃燒化石燃料最終會導致「顯著的氣溫提上升」,並隨之帶來其他改變。



 



「南極冰層的融化會讓海平面上升一二二公尺。」報告指出。即使這個過程需耗時千年,海洋仍會「每十年上升一.二公尺」或者「每世紀上升十二公尺」。



 



一九六○年代的碳排放量迅速成長—每年約增加百分之五。然而,這份報告並未提到扭轉或試圖減緩成長態勢的辦法,反而建議去「盡全力探索⋯⋯各種人為對抗氣候變遷的可能途徑。」其中一種可能方法是「在海洋區域中散布非常小的反射粒子。



 



碳排_化石燃料


1960年代,美國政府已知燃燒化石燃料最終會導致「顯著的氣溫提上升」。圖為柏林一處發電站。(湯森路透)


 



該報告聲稱:「粗估約一百美元就足以產出覆蓋面積達二.五九平方公里的粒子。因此,若要在反射程度上帶來百分之一的變化,可能要花五億美元的經費(約等於今日的四十億美元)。」考量到「氣候對經濟與人類的重要性,這種規模的花費似乎不算太過分。」報告總結道。



 



控制氣候與天氣的提案受到美國與蘇聯歡迎



 



但因為報告的幾作者都已不在人世,所以無法得知為何該委員會會直接以傾倒要價數百萬美元的反射物質來當結論。或許,是時代氛圍使然。一九六○年代,無論是在美國或蘇聯,控制氣候與天氣的提案都十分流行。破風計畫(Project Stormfury)是美國海軍與氣象局針對颶風進行的合作項目。他們認為,藉著派遣飛機在颶風眼壁附近的雲層灑碘化銀,就可讓颶風威力減弱。卜派計畫(Operation Popeye)是美國空軍在越戰期間一項天氣改造的祕密計畫,他們一樣希望藉由在雲中噴灑碘化銀的方式,增加胡志明小徑的降雨量。在《華盛頓郵報》爆料並導致卜派計畫終止前,驚人的是,美軍氣象偵察第中隊一共執行過兩千六百次的造雨任務。(與此相關的「熔岩突擊隊〔Operation Commando Lava〕」計畫,則是將混合化學物質倒在小徑上以破壞土壤的穩定度。)其他由政府出資的氣候改造計畫則包含減少閃電及抑制冰雹等目標。



 



蘇聯的計畫可能讓人覺得他們更有遠見或更荒誕( 就看你是採哪一種視角)。在《人類能改變氣候?》(Can ManChange the Climate?)一書中,工程師彼得.波里索夫(Petr Borisov)建議築一道橫跨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的大壩,並將北極的冰帽融化。數百立方公里的冷水就會以某種方式,從北冰洋(ArcticOcean)流入白令海,並讓北大西洋較溫暖的水流入北冰洋。根據波里索夫的計算,這麼做能讓極區與中緯度地區的冬天不那麼嚴寒。



 



白令海峽


橫跨白令海峽的大壩提案示意圖。(臉譜提供)


 



「我們需要的是與寒冷對抗,不是『冷戰』。」波里索夫表示。



 



另一名蘇聯科學家米哈伊爾.葛羅斯基(Mikhail Gorodsky)則建議在地球周圍建立一個長得像土星環的鉀粒子帶,作用是在夏季反射陽光。葛羅斯基相信,這麼做能讓緯度較高的北方冬天更為溫暖,而且還能讓地球上的永久凍土融化,他樂見這樣的發展。《人類對抗氣候》(Man Versus Climate)這本由設立於莫斯科的和平出版社(PeacePublishers)從俄文譯成英文的調查報告,檢視了包含這份提案在內的許多蘇聯提案,並在結尾宣告:每一年,改變大自然的計畫都會推陳出新。這些計畫將益發宏偉、更加振奮人心,因為人類的想像力就跟人類的知識一樣,是無止無盡的。



 



氣候改造



 



到了一九七○年代,氣候工程學變得乏人問津。這次也一樣很難找出真正的原因。



 



輿論對於環境的顧慮可能有些關係,而且有愈來愈多科學界共識認為,人工降雨毫無意義。與此同時,英國與俄國有與日俱增的報告出版,警告人類正在大規模改變氣候。



 



一九七四年,列寧格勒地球物理觀測站(Leningrad Geophysical Observatory)的著名科學家米哈伊爾.布迪科(Mikhail Budyko)出版了《氣候變遷》(Climatic Changes)一書。布迪科列舉出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帶來的危險,但也認為這個趨勢是無法避免的:控制排放的唯一方式是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但沒有國家會願意這麼做。



 



順著這個邏輯,布迪科也想出了「人工火山」的辦法。二氧化硫可以藉由飛機或「火箭與不同類型的飛彈」注入平流層。布迪科並不打算像「破風計畫」那樣改善大自然,也不想在白令海峽築水壩。他的想法反而較偏向「收復失地」的立場,一如《獵豹》(The Leopard)中的那句名言:「如果我們想要讓一切保持原狀,就得改變一切。」



 



「在不久的將來,為了維持現在的氣候狀況,我們必需進行氣候改造。」布迪科寫道。



 



※本文摘取自《在大滅絕來臨前:人類能否逆轉自然浩劫?從水利、生態設計、環境科學、基因研究到地球工程,普立茲獎得主對人類為解決地球問題帶來更多課題的觀察與思索》,臉譜出版。



 





作者簡介



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的撰稿人,也是二〇一五年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非小說類獲獎作品《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的作者。她是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兩屆得主,並榮獲美國國家學院傳播獎(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肯定,亦曾獲得古根漢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寇伯特現為威廉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環境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訪問講師,與先生、孩子定居於美國麻州威廉斯頓(Williamstown)。



譯者簡介



余韋達



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職於科技業、出版業與媒體業。

譯稿賜教請來信:weitayu1989@gmail.com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