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兩性平權運動進度慢 東京奧運是開放契機

仇佩芬    2017年03月23日 20:57:00

2015年3月31日東京都澀谷區議會通過條例,承認同性伴侶註記婚姻關係,並於同年11月發出第一張證書,成為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伴侶的行政區。然而經過3年發展,包括將於6月開放註記的札幌市在內,全日本僅6個城市及行政區認可同性伴侶。面對日本社會和政府對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的保守態度,日本LGBT平權運動者憂心,2020東京奧運是日本社會大幅開放的契機,一旦在此之前未獲突破,奧運後開放步伐將面臨停滯。



 



自2015年東京都澀谷區和世田谷區相繼實施同性伴侶註記制度之後,日本後續有兵庫縣寶塚市、三重縣伊賀市、沖繩縣那霸市陸續開放同性伴侶註記婚姻關係。



 



而即將在6月1日起開放同性伴侶註記的札幌市,雖是日本第6個採行此一作法的城市,但在目前日本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運動中卻最具指標性。札幌開放同性婚註記的推手、明治大學法學教授鈴木賢指出,在目前日本已開放同性伴侶註記的城市中,札幌是第一個由下而上、透過社會運動達成目標的城市,對推動社會大眾理解同性婚姻平權別具意義。



 





台灣捍衛同志婚姻平權,挺同團體已聲請釋憲盼早日合法化,但日本承認同性伴侶註記婚姻關係程度,仍落後台灣。圖為日前挺同團體上街頭遊行。(攝影:陳品佑)


 



另一方面,札幌是日本的「政令指定都市」,行政位階高於其他5個城市和行政區;近200萬的人口也是目前日本開放同性伴侶註記的行政區中最多的,對推廣同性婚姻平權更有為利。



 



看似進展順利,然而台灣同志跨國同盟(TATT)日本區執行委員劉靈均,點出日本同性婚姻合法化進程的隱憂,在於到目前為止的進展應該與即將舉辦奧運,日本社會對類似議題的氛圍較為開放有關;但如果在2020前未在法律上取得一定突破,等到奧運結束之後,社會開放氣氛將逐漸冷卻,尤其是奧運之後勢必面臨相當時間的經濟衰退期,社會氛圍更加保守,就很難再期待有新的進展。



 



劉靈均指出,當前日本執政黨在婚姻議題上傾向保守,也相當程度地反映了民眾的態度;事實上,日本同運社團在進行政治遊說時也不得不與右派政黨及團體靠攏,導致同運進程相對緩慢。



 



而除了社會觀念較為傳統,日本的民法設計更為保守。劉靈均直言,從法律實踐面來看,日本的婚姻制度幾乎就是「確認誰是爸爸」的制度,顛覆這種思考的同性婚姻當然很難被接受。



 




台灣:宗教團體積極發動反同婚運動 



日本:阻力來自保守執政黨




 



明治大學法學教授鈴木賢指出,雖然台日開放同性伴侶註記數字差距大,同樣沒有法律強制效力。但日本制度給民間機構較大決定權。(翻攝自Ken Suzuki臉書)


 



鈴木賢則指出,不同於台灣宗教團體積極發動反同婚運動,日本的阻力主要來自相對保守的執政黨;由於台灣和日本社會互動十分密切,日本同運界也非常關注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進展;除了此次台灣男子非法滯留案引起的平權議題外,3月24日台灣對同性婚姻的釋憲,以及後續同性婚姻修法進展,一旦台灣能有所突破,日本同運也將受到鼓勵。



 




事實上,從實務來看,對照於同樣在2015年開放註記制度的台灣,目前已開放同性伴侶註記的城市共有11個,涵蓋八成以上總人口,而制度實施至今,已有1千7百多對伴侶登記,但日本至今卻只有82對同性伴侶登記。



 



不過儘管數字落差頗大,但鈴木賢指出,台灣和日本的同性伴侶註記,同樣沒有法律強制效力;即使日本法律相當程度保障「事實婚」當事人法律權益,註記的同性伴侶依舊不能比照「事實婚」享有年金或稅賦的婚姻權益。



 



不過鈴木賢也指出,由於日本制度給予民間機構較大的決定權,因此在台灣仍有實行困難的醫療同意權、職場眷屬待遇等,在日本只要醫院和企業同意就可以被認可。



 



【延伸閱讀】



一段台日男男愛 揭露遭法律殘酷拆散的跨國悲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