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改分組落幕】40場會決議破百 小英總結時怎麼消化「還要喬」

盧禮賓    2017年06月05日 15:40:00

在各界質疑聲不斷、2委員退出的紛擾中,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3日周末第二分組第二次增開會議後,5個分組40場會議全部開完,暫告一段落,後續將由總統蔡英文主持的總結會議登場。由於分組會議比預定時間落後兩星期多,且各分組作成的決議恐破百,須要時間歸納濃縮,原定24日、25日召開的總結會議確定延後,時間還要再喬,上百項決議,總結會議要如何消化,籌委會也要先討論。



 



包山包海紛擾不休





由總統府主導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從一開始被質疑總統的手伸入司法的正當性,乃至司改會議黑箱作業、綁人綁議題、包山包海、司改大戲玩假的、放天燈,甚至有兩位委員中途退出,還引發籌備委員會副召集人瞿海源,槓上中華民國法官協會和檢察官協會,爭議、紛擾不休。



 



籌委會事先從各方蒐集的議題,合併為21大議題,下分96個子題,從犯罪被害人保護、建立裁判憲法審查制度、金字塔型訴訟制度、檢察官法律定位、參審制與陪審制、到獄政制度改革、犯罪預防等。



 





司改籌備委員會副召集人瞿海源,曾在會議期間槓上中華民國法官協會與檢察官協會。(攝影:盧禮賓)




101位法律人與非法律人委員,分成5組,各司不同主題,從2月20日輪流召開分組會議,每兩周開一次,每分組原定開6次會,一起討論,為司改提建言。





隨著分組會議進行,決議陸續出爐,有的分組無法在6次會議完成議題討論,增開會議,從30次增開至40次。3日第二分組第二次增開會議,也是最後一場。



 



意見不會照單全收





各分組作成決議,籌委會尚無正式統計數字,但粗估應會破百。至於原來規畫的96個子議題,有10個沒有作成決議,大者包括參陪審、檢察官定位等。





分組委員花費心血、時間作成的大量司改決議,將在後續總結會議提交討論處理,作出最後結論。但短短2天總結會議,要如何消化這些決議,還有得籌委會幕僚頭痛。有人半開玩笑,光是把決議文字宣讀一遍,程序可能就耗掉大部分時間,遑論討論。



 



最後是否須要全體委員進行表決,或以何種形式為這些決議背書,籌委會還沒討論決定。



 





籌委會副執行祕書林峯正表示,這次司改會議就是要讓各種聲音進來,讓更多人參與討論,雖然參與的委員人數有限,但仍廣納意見。(攝影:李昆翰)




籌委會副執行祕書林峯正不諱言,外界批評分組決議太多太雜,籌委會也早就注意到,蔡總統1個月前就表示,總結會議之前要先收斂議題,提出重點,將由籌委會幕僚負責。假設有7、80個結論,不可能同進度、同速度進行,勢必有先後順序,加以歸類。接下來的工作,可能分為行政執行面、立法修法面、或立法修法前的相關機關協調工作。司改會議結束,接著就是主管機關要頭痛的工作。





他舉敏感的終審法院法官由總統「政治任命」為例,牽涉法院人事、組織調整,要經過國會立法過程,還有很多機會收納外界意見,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國會「不會照單全收」



 



接下來得看法務部





林峯正表示,這次司改會議最高原則,是盡量把人民的意見納進來,提出願景、方向,促進機關改革,沒有作成結論,不表示機關就不能做。另一個面向是,司法院、法務部的許多重要改革,仍須透過立法,要面對立法院,不是院部說了算。 





他表示,司改會議一開始也可以限定10個、20個討論題目範圍,其他一概不處理,但會把其他聲音留在外面,讓人覺得諱疾忌醫,這是過去政府的作法,每次改革就設定範圍,這次司改會議就是要讓各種聲音進來,讓更多人參與討論,雖然參與的委員人數有限,分組會議也邀請專家學者報告,廣納意見,只是大家沒有注意。現在批評司改議題搞太多,就表示當初綁議題之說不攻自破。





林峯正也坦承司法資源有限,司改會議是整合各種聲音,變成司改選項,有輕重緩急和優先順序,司改會議落幕,接著就是司法院、法務部的舞台。



 



 



【延伸閱讀】



竊盜等罪可上訴三審



 



【熱門影片推薦】



●英國再遇恐攻 目擊者驚恐憶案發經過



●驚傳巨響引恐慌 義大利嚴重踩踏意外約400傷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