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中巴建交起於中共內部角力爭功

仇佩芬    2017年06月17日 21:10:00

與台灣有長年邦交的巴拿馬,在數度傳向北京大送秋波之後,中國選擇在此時與巴建交。除了重挫蔡政府,時間點與對美戰略考量也引發討論。知情人士透露,我方根據情資研判,與巴拿馬建交應是由中共中央國安委主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拍板;選擇在此時出手,十九大前的中共內部角力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外交系統希望藉此在美國後院建立重要政經戰略據點,確保在小圈圈決策中的發言份量。



 



蔡政府上任甫滿一年不久,巴拿馬發動突襲與我國斷交,我方上自府院國安系統、下至外交執行體系,均認為這是中國升高對台壓力的敵意舉措。除了巴拿馬對台灣及美國極度保密之外,北京動作也十分低調;據駐巴前線訊息透露,斷交前不僅我方外交部沒有太多人知情,對岸外交系統也未有動靜。



 



美國得知巴拿馬總統瓦雷拉宣布終止與台灣外交關係,表示會敦促所有相關方進行對話。(美聯社)


 



據透露,在巴拿馬宣佈與中國建交之前一小時,總統府舉行國安高層會議,研擬因應對策,會中傳出中共對台政策路線已無十九大前後的差別,我方必須有所因應。知情人士私下透露,根據近一年來情資及對岸智庫來台透露的訊息,中國對台強硬派已佔上風,習近平面臨的政治鬥爭壓力明顯升高,我方主張觀察中共十九大動態,待北京政局穩定後相應調整兩岸外交作為的一派意見,也認為應該改變態度。



 



不久前曾與對岸智庫接觸的知情人士透露,在過去數度拒絕巴拿馬建交提議的北京,選擇在此時拿下此一邦交國,應該是中共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小圈圈決策確定、由習近平拍板,背後除了外界解讀的對美大戰略,以及加大對台灣蔡政府壓力之外,內部組織角力的因素亦不容輕忽。



 





巴拿馬宣佈與中國建交前,總統府舉行國安高層會議,研擬因應對策。(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兩岸決策官員也認為,對岸外交及涉台體系的角力持續已久,外界僅表面式地解讀為鷹派與鴿派之爭,但「北京對台沒有鴿派」,只有哪個單位能有進展的競爭;此次與巴拿馬建交,由外交系統發動攻勢,「主要對象應該是美國」,但後續涉台系統勢必也將加大力度,台灣更應該謹慎因應。



 



根據兩岸決策官員研判,此次中國與巴拿馬建交,由外交系統發動攻勢,對象還是衝著美國而來,但台灣未來須更謹慎應對。(湯森路透)


 



知情人士分析,中共在十九大之前持續處於政治權力重分配的不穩定狀態,而自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中國在對美關係上並未得分,且屢因朝鮮問題遭美國公開施壓,習近平在外交上缺乏重大政績的不滿情緒,自然轉嫁為對外交系統的壓力;尤其在建立對川普女婿、總統高級顧問庫許納(Jared Kushner)的私人管道上,明顯居於日本安倍內閣下風,讓外交系統受到高層極大的責難壓力,希望在對美戰略上能有更大進展。



 



事實上,我方國安決策內部這派意見,在美國政府及學界的看法中得到旁證。美國國務卿提勒森14日在國會一場聽證會中,被問及美國對台灣與巴拿馬斷交一事的立場時,便明確表示川普已重申美國信守「美國的『一中政策』」,但同時「也完全信守《台灣關係法》」,將履行此一法律對台灣的所有承諾。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美國海權中心主任、前國防部首席副助理部長克羅普希(Seth Cropsey)14日在智庫網站撰文指出,巴拿馬轉向中國,除了破壞台海現狀外,更直接挑戰美國的地緣政治佈局,明顯危及美國在此區的商業與軍事利益。



 



【台巴斷交延伸閱讀】



●【獨家】無懼北京外交打壓 總統9月出訪規劃不變



●巴拿馬之爭引爆戰火 我調整兩岸措施反擊



尋找新局勢中台灣與拉美關係的利基



台灣「被統一」與「獨立」的抉擇​



台巴斷交 近百僑胞難過見證降旗那一刻



●巴拿馬與台灣斷交 中國:理所當然,大勢所趨



 



【熱門影片推薦】



●電視版「蝙蝠俠」主角辭世 探照燈致敬



●日本頒新反恐法 侵人權激惹民怨



●法國高科技音響快閃來台 音頻振動超療癒!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