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偏鄉困境 留住在地師資才是關鍵

黃驛淵    2016年11月03日 09:30:00

台灣目前有超過三分之一、約1106所中小學屬於政府定義的「偏遠地區學校」。這些學校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留不住優秀人才,不但老師流動率高,還存有「非正職」、「年輕」及「資淺」三大現象,成了偏鄉教育的隱憂。



 



根據教育部「104學年度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偏遠地區的國中小教師去年共1萬8263人,但教學年資未滿5年的就占28.3%,比率高出非偏遠地區1成,至於長期代理教師有17.1%,未滿30歲的教師有12.8%,也都高於非偏遠地區。



 





 



偏鄉校園的實況是,每年一到開學季,就得開始煩惱「找不到老師」。台東縣東海國中去年開出月薪近4萬元的公民和歷史代理老師職缺,但公告了6次卻一次次「流標」,儘管最後把甄選資格降到大學畢業、不需教師證,還是找不到人。



 



教師年輕化 流動率也跟著提高



 



「在尖石後山的學校,若不是在地人的話,連主任等主管職都是1、2年就更換一次,代理老師更很少有教師證,都是一般大學生來應徵,流動率當然高!」已在新竹縣尖石鄉偏鄉小學服務近20年的錦屏國小的教導主任張世傑直言,「培養在地師資」才是翻轉偏鄉學校處境的最大關鍵。



 



他觀察,多年來願意選擇留在偏鄉服務的老師,多半都是在地人或有地緣關係的;至於外地人因家庭及家人都在外縣市,自然時間一到就會想調回離家近的學校服務。



 



以錦屏國小為例,目前11名老師中,超過一半、有6人都是本地人,正式老師的平均年資更達11年。儘管其中2名老師是台南人,但後來因與新竹人結婚、落地生根後,留在學校服務的動機及意願也就提高了。此外,錦屏國小在審查教師資格時,也都優先錄取在地人,以減少老師流動率。



 



保障偏鄉學生名額 讓他們未來回家鄉教書



 



張世傑建議,立法院若要修法,除了提高偏鄉地區教師的加給甚至宿舍補貼外,更重要的在於師資培訓的制度,必須保障偏遠地區的學生,應增加一定名額讓偏遠地區的學生有機會成為合格教師,甚至保留一定的公費生比例,讓這些師資未來能回流到偏鄉,解決留不住老師的現況。



 



因錦屏國小所服務的對象多半都是泰雅族「那羅部落」的學生,對於這類地處偏鄉且又屬原住民族部落的地區,如何兼顧教學與部落文化傳承也是重要課題。張世傑說,讓在地人回鄉擔任老師,除了減少老師流動率,更能了解部落狀況、熟悉學生的家庭關係,也比較有熱忱從事家鄉的文化扎根工作。



 



延伸閱讀:「老師,你明年還在嗎?」立委提加薪 盼救偏鄉教育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