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月前揭露網路帳號發文地點,曝光大量「假海外」網紅之後,中國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日前發佈《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預告新一波網路發文規範。未來不僅發文受到管控,網友「跟帖(回覆、留言)」必須經實名制認證,由網路平台管理者對訊息內容「先審後發」。規定除了鼓勵網路使用者積極舉報「不良訊息」外,同時要求對網站用戶進行「信用評估」,違規發文情節嚴重者將列入黑名單,不得再申請使用網路平台。
中共二十大將在數月後舉行,然而近月來清零封控等強制措施卻在中國多處引爆不滿輿論,更透過網路文字及影像傳至境外。為貫徹政治維穩任務,中國網信辦17日發出《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雖是向公眾徵求意見,實則預告未來法規實施細節。
這項法規所稱的「跟帖評論服務」,是指在網路、社群應用程式及其他具有輿論性或社會動員能力的網站平台,使用者以發文、回覆、留言、「彈幕」等方式,發表文字、符號、表情、圖片、音訊視訊等訊息服務。
早在2017年,中國便曾實施此一管理辦法,此次係在修正中針對「具有輿論屬性或社會動員能力的跟帖評論」功能,採取了更加嚴厲的監控手段;配合實名制的徹底實施,採取「永久禁止重新註冊」的極端方式,成為中國官方媒體形容的「精準治理」。
不同於過去針對已在網路上發佈的內容進行檢查及事後刪文、下架等處理,新規定要求提供「跟帖評論服務」的網路平台管理者應依照「後台實名、前台自願」的原則,針對註冊用戶進行真實身分訊息認證,未經認證真實身分訊息的用戶,不得使用跟帖評論服務。
同時,網信辦要求平台提供者必須針對網路言論等圖文訊息進行審核管理對網路回文、評論的訊息內容先行審查後才得發佈,並嚴格執行實時巡查、應急處置,並受理網路使用者的舉報,及時發現不當言論,採取行動立即處置違法不良訊息,並向網信部門報告。
條文規範的「審查」範圍涵蓋文字、符號、影音、圖片,一般網民常用的表情符號及梗圖也包含在內,卻未明定哪些內容屬於「不良訊息」;加上在網管主動審查之外,還受理其他使用者的舉報,網路平台上的互動將完全受到審查制的管控。
新法實施後,雖然中國網民無法確定自己的發言甚至貼圖何時會踩到紅線,但能確定被認定違法發文回文的下場,將導致在網路上完全噤聲。
新法規定,所謂「服務提供者」,亦即平台管理者在審查發現違反法律法規和中國政府有關規定的訊息內容,將循警告警示、拒絕發佈、刪除訊息等流程予以控管;而針對發佈訊息的帳號,將會限制功能、暫停帳號更新、關閉帳號、禁止重新註冊等,並保存相關記錄,以通報相關部門。
對於影響力遠較一般用戶更大的所謂「公眾帳號」,新法也要求負擔管理責任;若是公眾號發文下的回文、評論甚至轉發,涉及違法或不良訊息,公眾號未能及時舉報並刪文,則帳號擁有及管理者也將負連帶責任。網路平台經營者將會對引發「不良訊息」的公眾號採取限制活動或關閉帳號,甚至永久禁止註冊的處置。
為貫徹網路言論的管制,新法除了採取由平台到公眾號,往下延伸至個人用戶的層層審查之外,更在網路空間建立分級管理的「信用制度」。用戶的發文、評論都將列入「信用評估」,以信用好壞的等級來決定能享有的網路言論權限。一旦「不良紀錄」到達一定程度,用戶將被列入黑名單,無法再於網路平台發言,在實名制管理下也不可能重新註冊,形同「網路死亡」。
儘管中國一向被台灣、美、日等國視為網路假訊息的最大來源地,但中國境內也因為氾濫的煽動、詐騙等網路訊息而備感困擾。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關於疫情的傳聞虛實難辨,中國網管部門數度掃蕩仍無法完全控制。而今年以來包括上海在內多個大型城市實施清零封控,不堪政策折磨的民眾將封城困境透過網路傳至其他省份及海外,甚至串連抗議,更讓中國政府堅決嚴管網路言論。
而在中國政府貫徹網路言論「先審後發」的措施下,未來中國網路訊息均屬通過審查的合法言論;亦即網路傳出的重大社會事件,如近日爆發的「唐山女」攻擊案等,都屬當局「通過」發佈的訊息。在此前提下,中國政府將能夠更為有效地藉由網路熱門議題轉移輿論關注焦點。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