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大新竹合併綠爆分歧 憂因人設事反害選戰「好招變好糟」

蔡慧貞    2021年09月22日 11:03:00

新竹市長林智堅拋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議題,一時間民進黨內傳出定調氛圍,不過,黨內非新蘇系統的派系要角不滿地說,「有人拿著雞毛當令箭」,明明蔡英文總統在中常會上是要大家「持續討論」,但部分黨政高層卻是到處說「總統已經定調」,上周五(17日)立法院黨團會議中有立委表達不同意見,之後就陸續遭到黨政高層的「關切」。不過該派系要角直白地說,「林智堅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涉及修法,無法擺脫外界對民進黨『因人設事』的質疑,如果黨內仍執意而行,對民進黨明年縣市長選舉將是一場災難!」



 



 



衝升格恐激起「教訓民進黨」氛圍 非新蘇系統反彈



 



一黨內要角直言,林智堅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案,負責民進黨明年縣市長選舉布局的黨秘書長林錫耀曾在中常會表示認同,並說「這是不錯的招」,但其實黨內一直有質疑的聲音,甚至認為「這是很糟的招」,擔心若蔡政府在立法院這個會期強推竹竹合併升格案,將激起2018年縣市長選舉時要「教訓民進黨」的社會氛圍,重現選舉結果慘敗的惡夢!



 





林智堅主張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負責民進黨明年縣市長選舉布局的黨秘書長林錫耀曾在中常會表示認同,「這是不錯的招」。(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不反對竹竹合併,但時間點保留」 國土應全盤規畫



 



發言的綠委們均強調,「沒有人反對大新竹合併,但此時推動則態度保留」,因為距離明年縣市長選舉只剩下1年時間的情況下,竹竹合併升格還涉及修法,此時推動讓他們態度保留。或有立委表示,新竹縣市合併之後, 要升格、要修法,這是制度層面的問題,要修《地方制度法》,將125萬的直轄市人口門檻下修到100萬人,這樣未來不只是7都,還可能有第8都、第9都出現,將演變成台灣一半是直轄市,一半不是,其他縣市怎麼辦?政府應重新整體考量國土規畫,拉近城鄉差距才是,否則僅是討論單一縣市的合併升格,對國家整體發展沒有太多實質意義。



 





 



亦有立委指出,推動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案,應該要避免「因人設事」,以前桃園市為了拚升格,桃園縣政府還曾一度鼓勵民眾移入設籍桃園,努力了一陣子,才拚過了125萬人的直轄市人口門檻,如果民進黨政府這時候因為新竹縣市合併而要修法調整直轄市人口門檻為100萬人,恐怕很難擺脫社會大眾對蔡政府「因人設事」的質疑。



 





新竹市長林智堅(中)第2任屆滿前拋出「大新竹合併」議題,有派系人士認為此案難以擺脫外界對綠營「因人設事」質疑勸緩。(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合併捨苗栗「以後別想選」 綠委嘆議題戰場開太多



 



更有立委提醒說,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就不能不處理苗栗縣的問題,黨秘書長林錫耀曾以一份綠黨所做民調強調,只有2成的新竹縣市民眾贊成與苗栗一起合併升格成直轄市,難道民進黨要對外說,新竹縣市合併而非竹竹苗合併,是因為「新竹人不要苗栗?」這樣民進黨以後都不用在苗栗縣選舉了!再者,也有立委私下憂心說,一旦新竹縣市合併升格,不僅緊鄰的苗栗縣擔心被邊緣化,北台灣唯二未被討論參與升格的另一個城市基隆市,在雙北和桃園升格後再加上新竹縣市,基隆市面臨緊鄰直轄市的磁吸效應,將毫無招架之力,會完全被邊緣化。



 



結果黨團會議最後由總召柯建銘作結強調,「要修法,請大家多多支持!」多位民進黨立委私下表示,看總召的態度,應該是想要由黨團提案修法,來處理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案,但既然如黨政高層所宣稱,不只行政院,連「總統都已經定調」,基於責任政治,當然要由行政院來提案修法了。



 





總召柯建銘在黨團會議時強調「要修法,請大家多多支持!」多位綠委表示,看來應該是想藉黨團提案修法處理大新竹合併案。(資料照片/沈粲家攝)


 



不過,有綠委憂心說,新會期要處理的案子太多了,除了預算案,還有修憲案以及疫情,還要因應年底的公投案,如果再加上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修法案,執政的民進黨實在開了太多議題戰場,黨內為了解決新竹市長提名人選的難題,此時提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議題,就時間點來看,真得非常不智!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