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險如醫護】防疫配套「要爭才有」 空服心裡苦:配合隔離還扣自己假

陳燕珩    2020年04月06日 18:35:00

歐美疫情大爆發,掀起「逃難」返國潮,為維持航空運能,機組人員冒風險執飛嚴重疫區,卻也因此承受極高社會壓力,回台就醫困難重重。不僅被要求採檢隔離期間,得用自假來抵,華航、長榮對空服員居家檢疫5天假別規範也不一,組員盼公司放寬防疫假別規範,在親上火線支援之餘,給予對等的勞動權益。



 



國內境外移入確診數暴增上百例,又以自美國、英國返台者較多,不少個案搭機前就有症狀,又在密閉機艙長途飛行,相互感染風險極高。自2月疫情流行以來,空服員就和醫護人員同被視為高風險群,但相關防疫措施和防護裝備第一時間未到位,經空服員和工會不斷爭取,公司才「緩步」拉高防護層級。



 



 



風險堪比醫護 抗疫配套卻拖到4月啟動



 



防疫初期除了讓空服員配戴口罩等「基本措施」,有組員爭取戴護目鏡、穿隔離衣,華航、長榮未從,也沒強制旅客搭機要戴口罩,導致用餐、喝水飛沫難防,基層怨聲連連。直到3月28日指揮中心宣布,4月起讓空服員全程佩戴外科口罩、護目裝備、防水隔離衣和防水手套,機組員和旅客廁所分開,然而當時距離境外移入大幅攀升已超過10天,在組員眼中僅是亡羊補牢。



 



由於機組人員頻繁出入境,有專屬通道可快速通關,日前有基層醫師反映,即使插健保卡也看不到旅遊史,之後指揮中心宣布將航空業列為高風險職業,以健保卡註記方式提醒醫護人員。然而,此舉讓原本就醫就飽受歧視的空服員,求診難度加劇。



 





指揮中心3月28日才宣布空服4月起全程佩戴外科口罩、護目裝備等。圖為武漢台商高規格類包機返台。(指揮中心提供)


 



 



配合檢疫爆扣假爭議 長榮只給3天防疫假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秘書李怡靜說,空服員因被註記職業別,即使14天內沒有旅遊史,診所也幾乎不會收,須直接轉到大醫院看診,正處疫情敏感時期,組員多半能體諒。不過,有些醫院為了保險起見,即使組員症狀不明顯,仍會被要求直接採檢,等待結果期間必須住院,或是回家隔離。



 



李怡靜進一步說,不少組員反映,採檢完等候的幾天,被院方要求不能外出,但可能有人隔天須服勤,或是影響原有的休假行程,為此工會持續和公司爭取,盼因採檢而衍生的隔離時間,能納入防疫假處理。



 



另外,機組人員被政府「合法」排除在入境居家檢疫14天規範外,貨機組員只需隔離3天、客機組員5天,就能外出值勤。但目前國內2大航空的排法不同,李怡靜說,華航5天都算防疫假,長榮則是給3天防疫假,2天必須用自假,卡到特休、例休假的天數,公司是否歸還,也是工會積極協商的問題。



 





空服工會代表李怡靜指出,華航防疫假5天,長榮3天、2天須用自假,卡到的天數,公司是否歸還仍待協商。(資料照片/張家銘攝)


 



 



空服出勤即風險 休假還有「疫」堆陰影



 



目前華航、長榮班機若載到確診個案,機上組員須居家隔離14天,公司會給予防疫假。但也有空服員服勤回台後,因出現疑似症狀,被要求入院採檢、治療,折騰數日後,發現並非武漢肺炎,且該班機沒有其他乘客或組員確診,不在因公務接受隔離的範圍內,公司不願給予隔離期間薪資,引發基層不滿。



 



一名國籍航空空服員說,現在全球都是3級警示,機上乘客來自各方,已沒有飛嚴重疫區的差別,每次執勤都是風險,組員基於職責站在第一線把國人載回來,卻要面對社會強壓,就因職業特殊,使家人、孩子的就醫、就學權連帶受影響,只能默默承受,至少相關防護措施、隔離補償機制要明確。



 



李怡靜強調,防疫期間各界都很緊張,但盼空服員這段期間遭遇的壓力和對待,公司能夠正視,不論是飛行中的防護措施,防疫指引和規範要落實,相關勞動條件和防疫假別,也盼給予合理的認定,才能真正保護機組人員的權益。(3大金控員工曾赴11「警」點須居家辦公



 



【延伸閱讀】



●【求診無門】空服員有症狀被拒診 就醫歧視反釀防疫破口



●【內幕】林佳龍不滿觀光局長神隱 袒護主秘風波延燒直接拔官



●喊話企業「異地辦公」 陳時中:有症狀員工停班不得懲處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