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營微創手術】激進改革恐釀分裂 江啟臣推黨內對話凝共識

楊毅    2020年04月23日 19:45:00

國民黨新任主席江啟臣上任後,身為藍營青壯派指標人的他,被黨內寄予改革厚望,期盼江能帶領黨振衰起敝、浴火重生。儘管外界對江仍有不同看法,甚至批評他任黨魁首月的改革成績及進度緩慢,但幕僚表示,江推動改革絕對是「玩真的」,心中也有一定的方向感及節奏感,且江認為改革就像是拿「手術刀」,而非拿斧頭、拿榔頭大砍,唯有透過內部對話及說服過程,才能逐漸凝聚共識,否則急於表態或大刀闊斧的結果,恐怕只會導致國民黨分崩離析,再陷分裂危機。



 



 



忌諱改革大刀闊斧 江魁「微創手術」重整藍營



 



接掌黨機器後,江啟臣旋即成立改革委員會,分成兩岸論述、組織改革、青年參與及財務穩健等4大面向,廣邀黨內外各界代表參與討論,預計5月底、6月初提出改革報告,再送全代會通過;可以預料,在此過程中,勢必會有一番黨內各方力量互相角力、折衝的情況發生,甚至將掀起「改革派vs.保守派」激烈交鋒。



 



對此,熟悉「江氏作風」的黨內人士強調,江啟臣對推動國民黨改革絕對是「玩真的」,但改革不是外界想像的那樣大高闊斧,拿榔頭或拿斧頭去大砍,而是要像拿「手術刀」小心地去解決黨內各項病灶,否則最後國民黨恐將會面臨分崩離析的結果,反而不利於改革。



 



他表示,江始終認為及堅持「改革不是靠切割,進步的路要大家一起走」,因此,面對黃復興或吳斯懷等黨內保守力量的問題,江不會讓他們感覺被拋棄,而是要把他們當作自己人,並感受到被充分尊重,這些黨內前輩其實是好說話的,「要改革的是錯誤觀念和做法,而不是只有砍人!」



 





黨內人士表示,面對黃復興或吳斯懷等黨內保守力量的問題,江啟臣把他們當作自己人,並感受到被充分尊重。(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江啟臣仍缺政治籌碼 現階段不讓黨分裂是首務



 



此外,很多人在問國民黨的未來路線及方向是什麼,江則認為國民黨就像是一部車,「要先把車修好,才能談要把車開往哪裡」,現階段國民黨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整個黨的組織、黨機器都太過老舊及陳腐,很多地方都跟不上時代,因此,江才積極推動黨內數位化、大量進用年輕人才,並努力搭建內部各種對話平台或戰情系統,希望讓政策會、立院黨團及智庫等各個作戰單位,彼此橫向聯繫及溝通能更加順暢。



 



親江人士強調,江啟臣心中對國民黨未來及改革有「方向性」及「節奏感」,只是,江身為弱勢主席,首要任務是設法不讓黨分崩離析,而這就需要一段內部說服的過程,必須要展現對黨內仍然有實力或號召力的人,給予一定程度尊重,才有辦法真正轉化他們的想法。換言之,江現在手上籌碼有限,必須先把籌碼累積起來,從低爭議、能夠產生立即戰果的工作去積累能量,任何急於表態或暴衝的言行,反而會讓江失去政治槓桿,至於結構性或根本性的問題,本來就非一朝一夕或江一人說了算,必須透過內部對話及說服過程來形成共識。



 





親江人士強調,江啟臣心中對國民黨改革有方向性,只是身為弱勢主席,首要任務是設法不讓黨分崩離析。(資料照片/楊約翰攝)


 



 



萬事起頭難! 改革過程有「充分對話之必要」



 



該位人士指出,過去國民黨的問題,在於內部沒有真正有意義的對話,大家都在猜黨主席要作什麼,但沒有對話,就沒有辦法好好地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江啟臣很努力地希望讓黨內各種意見,都能在改革委員會對話過程中充分表達,「各種力量都不願意放棄」,最後凝聚出推動國民黨改革的共識,而這也是江對黨內民主的一項重大承諾。



 



親江人士透露,改革委員會最後會提出什麼樣的結論,未來還有很大不確定性,但江相信唯有對話,才能讓真正對國民黨未來有利、有道理的論據浮現出來,在此過程中,江不會展現太過強勢的意志去介入,也不會預設任何立場,而是會耐住性子、沉住氣,尊重改委會成員們的討論結果。



 



【延伸閱讀】


●藍本土派大老喊界定「非國與國關係」 甩脫親中、兩國論疑慮


●山寨對手只是「自掘墳墓」 馬習會幕僚:國民黨不堅守價值不如解散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