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灌之亂】代耕補助亂套惹民怨 農委會喊沒人力查激怒綠委

陳燕珩    2020年12月31日 19:00:00

水情吃緊,明年嘉南一期稻作停灌,農委會首次針對代耕業者祭出補償措施,卻因規定加入機耕協會才能申請,引爆基層反彈。事後農委會緊急放寬規定,卻因時間倉促,業者來不及找地號,錯失申請機會;同時,亦有先前被迫加入協會業者,才忍痛繳完上萬元會費,申請辦法又變,不滿成了冤大頭。補助亂象叢生,民怨再起。



 



 



代耕業者盼領停灌補助 原本沒入會竟領嘸



 



繼桃竹苗地區今年二期作停灌,嘉南地區明年一期稻作跟著休耕,停灌面積超過1萬9千頃,受影響農民達2萬人。農委會祭出19億停灌補助措施,不只發放給稻農,也將代耕業者納入;但補助辦法竟規定,業者須先加入民間機耕協會,繳交1萬入會費才具資格,令基層痛批極不合理,「領取救助還得先被扒一層皮?」



 



代耕業者12月初申請碰壁,隨即向在地立委陳情,台南民進黨立委賴惠員、林俊憲和郭國文等人接獲消息,均積極找農委會農糧署溝通,強調原本加入機耕協會業者就不佔多數,但停灌是所有人受害,應以代耕事實作認定,而非限定協會成員。



 



不過,據透露,農糧署起初態度踩得硬,不願放寬限制,兩手一攤向綠委表明,署內就是沒人力和經費查察,無法辨別誰是真正的代耕業者,只能仰賴各地機耕協會掌握業者資訊。甚至還放話,除非有立委出面開記者會,由政院高層直接交辦下來,才有可能變更辦法,消極態度令不少綠委辦公室氣炸。



 





繼桃竹苗地區今年二期作停灌,嘉南地區明年一期稻作跟著休耕,停灌面積超過1萬9千頃,受影響農民達2萬人;圖為示意圖。(資料照片/陳沛妤攝)


 



 



老地主憂心遭騙 代耕業者提供地號有困難



 



眼見基層民怨四起,多次反映無果,事後賴惠員直接找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當面傳達民情,陳才允諾放寬限制,不需侷限協會成員,改以提供代耕農地地號及面積作為認定。然而,新規出爐時,距離截止日已剩短短1周,辦法臨時變動,又未延長申請時間,再掀另一波亂流。



 



台南後壁蕭姓代耕業者直指,農糧署緊急放寬規定後,針對非協會會員,要求提供代耕的所有地號。問題是,時間相當緊迫,平均一塊田2分、3分,以代耕40公頃為例,地號就高達100多筆,突然去跟地主要資料,老一輩會害怕、不敢給,溝通過程相當困難,不少業者因來不及作業,最後只好忍痛放棄。



 



「整個補助辦法變來變去,我們明明是代耕業者,卻很懷疑領不領得到。」蕭姓業者不滿說,停灌影響很大,平時大家都靠翻田和農作收入,明年一期休耕,等於要到明年11、12月才有農作收入,補助金額僅是剛好打平,更何況制度混亂,不少業者匆匆忙忙遞資料上去,也不知是否會審過,一顆心懸在那。明年還有多個地區可能陸續停灌,農委會再不調整作法,民怨只會愈積愈深。



 





代耕業者申請補助頻碰壁,最後是透過綠委賴惠員直接找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圖),陳才允諾不需加入協會也能申請。(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6年內農機才能領補助? 代耕業者怒喊不公



 



另名台南代耕業者直批,實際在代耕、未加入協會者,至少占一半以上,農糧署便宜行事,只用協會會員來認定,根本荒謬至極,「大家是一起受停灌影響耶!」他並透露,10號到協會申請補助,原本會員僅100多人,隔不到2天,旋即激增到300、400人,這群業者為領補助被迫加入,才繳完上萬元會費,遊戲規則又突變,「真的會氣死,白繳這些錢了。」



 



不僅如此,這次代耕業者補助辦法,限定申請的農機須登錄有案,新品購買時間要在6年內,中古品須在3年內,且須代耕達40公頃以上規模,也引來基層業者強烈質疑,一台機具幾百萬,可能到第10年才回本,憑什麼只有車齡6年內可申請,舊機具代耕的停灌損失,就不必補助嗎?



 



蕭姓業者直言,這波補助之亂根本在於,農糧署從頭到尾都無法掌握各地究竟有多少代耕業者,對於實際耕作情形也不了解,只好把行政單位工作,全丟給民間協會執行,導致亂象叢生。他並提到,平時業者向公所申請農機使用證,系統會註記是自用或代耕,公部門明明有造冊資料,卻又不去調閱,反而用粗糙的會員制認定,真的令人費解。



 





原先代耕業者的補助辦法,限定申請的農機須登錄有案,且新品購買時間要在6年內,中古品須在3年內;圖為稻割機,為農機示意圖。(翻攝自灃饒水稻YT)


 



 



 



坦承不熟代耕業 農糧署:再檢討補助辦法



 



對此,農糧署表示,針對機具年限部分,本來考量機具使用壽命和堪用程度,訂出新品6年內、中古品3年內限制,但後來署內認為,只要在農機具管理系統中登錄,且在有效期限內,應都屬堪用的機具,事後有放寬限制,只要有農機使用證都能申請。



 



對於業者轟認定方式便宜行事,農糧署坦言,對於代耕業者有多少比例加入協會,「我們沒有特別了解」,2015年、2018年也有停灌措施,當時沒有針對代耕業者補助,就是因為無法掌握農機具數量和代耕業者資訊,事後政府輔導各縣市成立機耕協會,協會有相關名冊,較能掌握業者資訊,一開始才會以會員制認定。



 



至於後續是否調整認定方式?農糧署表示,業者提出用公所登記資料勾稽,也是可參考的資訊,這是第一年施行,後續會再行檢討,看未來協會能否提供更多協助,或有其他可驗證的單位,都能納進來考量。



 



 



【延伸閱讀】


●【停耕之亂】推救助狀況外 農糧署「不熟代耕業」甩鍋民間協會


●蘇貞昌斥石木欽案「內行人玩法」 司院、政院1/18前提涉案人調查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