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總體檢早列工安SOP未落實 台鐵「沒警示潰縮區」站票傷亡恐國賠

蔡慧貞    2021年04月05日 20:36:00

行政院堅稱沒有核不核定「台鐵總體檢報告」問題,並強調政院緊盯台鐵被列管的144項改善事項,但檢視報告,體檢小組的專家學者們針對「軌道系統安全」項目提出「優先改善事項」,當時就特別要求「軌道沿線施工路段除應加強施工相關安全措施外,應依軌道養護標準作業程序施工,養護完成後應要求現場負責人確認,以確保行車營運安全」,顯然體檢小組早在2年多前已預見了鐵路事故的可能成因,如今仍發生了太魯閣號列車遭工程車撞擊事故,宣稱緊盯台鐵列管事項的政院難辭其咎!



 



 



施工改善反釀禍 「訂工安SOP解除列管」全鬼扯



 



體檢小組成員、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馬士元指出,此次發生列車事故,「台鐵是業主,當然有責任!」台鐵明知太魯閣號列車上用來承受撞擊力道的「潰縮區」設計所在,卻未警示站票乘客不要留置該區,如今釀成大禍傷亡嚴重,之後恐怕會有國賠爭議。他更表示,此次釀禍的施工正是為了改善鐵路行車安全,結果因為沿線的施工反而出了重大事故,真是莫大諷刺!



 





太魯閣號2日遭工程車撞擊出軌釀嚴重死傷,回顧2年多前體檢小組報告,已預見事故可能肇因。(張哲偉攝)


 



馬士元說,在台鐵總體檢報告書中,體檢小組特別在檢視台鐵的「軌道系統安全」時,要求沿線施工的施工須有安全規範,並列為「優先改善事項」。報告中指出,「軌道沿線施工路段除應加強施工相關安全措施外,應依軌道養護標準作業程序施工,養護完成後應要求現場負責人確認,以確保行車營運安全」。馬士元更不滿地指出,這屬於體檢報告中144項改善事項之一,甚至是列為「優先改善事項」,亦且台鐵已呈報建立SOP,並解除列管了,他不曉得台鐵到底建立了什麼工地安全管理SOP,從這次事故看來,「根本鬼扯,完全沒有SOP!」



 



 



走道車門廁所為「潰縮區」 緩衝突來高速撞擊



 



馬士元指出,2年多前他們對台鐵進行體檢時,因普悠瑪號列車和太魯閣號列車尚未開放站票,因此體檢小組未盯這一塊。但他進一步指出,從火車結構來看,一般通勤電車的車門都開在車廂裡緊臨座位,是因為通勤列車車速不快;但高速列車的車門都是開在車廂的兩端,因為車廂間的走道、車門到廁所等區域,一般都是設計成車輛的「潰縮區」,用來吸收列車突遭高速撞擊時的力道。其中購自日本日立公司的太魯閣號列車,其抗撞設計更是將駕駛室也設計為潰縮區,包括駕駛座後面的休息空間、廁所等,都是用來吸撞擊力道之用,還有車廂兩端的車門、走道等設計,都是為了維護核心乘客區域的安全。



 







體檢小組在台鐵總體檢報告書中,特別在檢視台鐵的「軌道系統安全」時,要求沿線施工的施工須有安全規範。(取自交通部官網)


 



 



潰縮區風險大 台鐵沒警示放任站票恐國賠



 



馬士元更指出,沒想到,本來列車設計用來吸收衝擊的「潰縮區」,在台鐵開放普悠瑪、太魯閣號站票後,車廂兩端的「潰縮區」因站立空間較大,反而成了站票乘客的「愛區」,一旦列車遭到撞擊,車廂擠壓時,這些站在「潰縮區」的乘客形同自殺。他說,其實站票乘客可以站在車廂內的走道上,但「絕對不應該站在潰縮區的」,台鐵明知太魯閣號列車的設計、潰縮區所在,卻未警示乘客,恐怕之後會有國賠爭議。



 



馬士元直言,其實台鐵最大問題是整個組織結構已影響安全問題,卻沒有人在管,「每天發車,都是在堵運氣!」每次台鐵發生重大事故,政府都宣示要檢討,但過一陣子就疲乏,台鐵就又擺爛了,他認為,蔡政府真得應該痛下決心,才能讓民眾真正看到「有政府、會做事」的執政魄力!



 







車頭及車門處是車廂設計的「潰縮區」,用於緩衝高速撞擊,一旦出事風險最大。(擷自日本機械學會、張哲偉攝)


 



 



【延伸閱讀】


●遭爆發文反衛福部成立救災專戶 葉匡時怒駁:我不是作者



●【山坡照疑雲】台鐵出軌「舅舅是乘客非工人」 姪女PO文曬車票照幫喊冤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