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報人物】我是誰我在哪 學霸醫蔡伯鑫與拒學少年…同步迷走中(上)

陳德愉    2020年09月13日 07:00:00

你聽過「拒學」嗎?



 



17歲的朋城(化名)告訴蔡伯鑫醫師,自己是怎樣開始「拒學」的。



 



「那段時間我媽工作忙,早上沒載我去學校,我生活作息就有點亂掉,開始偶爾會遲到。」



 



有一天朋城又太晚起來,知道自己八成要遲到了,「我亂七八糟穿好制服,偏偏老師規定要帶的一個本子怎麼找就是找不到。我媽那時候還沒出門,她說,找不到就不載我去。」



 



朋城拚命找啊,翻箱倒櫃,書包裡的東西全倒出來一樣一樣檢查再裝回去,前後好幾次,連一些本來以為搞丟的東西都跑出來了,但是還是沒有那一本。



 



「那天莫名很熱,我房間裡超悶。我又急,全身都是汗。但就是找不到啊。找到後來我終於受不了了,管他的,我躺回床上,書包就隨便放桌上。我整個背濕答答的,襯衫和床單好像黏在一起一樣,也不是真的想睡,只是不知道要做什麼。」



 





醫師蔡伯鑫表示,拒學少年「朋城」對他影響深遠。(楊約翰攝)


 



「我心裡就覺得,好啊,就這樣吧,找不到就算了,我寧可不要遲到,今天就不要去學校了。」



 



不知道躺了多久,媽媽突然闖進房間。「我搞不清楚她為什麼還在家,不是應該早就去上班了嗎?她對我大喊你怎麼還沒去學校,都幾點了你還躺在這做什麼,然後硬拖著把我載出門。等我到班上,才發覺已經中午了,但我一點也不餓。」然後,朋城開始渾身不舒服,「就……,真的很不舒服,我跟老師說我想回家休息,就自己請假,回家了。」



 



 



「懼學」引爆家庭革命 母子吵破頭就醫



 



從那一天開始,漸漸地,朋城不再去學校,媽媽用盡一切方法都無效;他整天在家上網玩電腦,經常與媽媽為此爭吵,有兩三次,朋城乾脆跑去網咖,結果媽媽報警抓他回家。



 



朋城說,他回家後,「我就聽話啊,既然妳不讓我用電腦,也不讓我出門,好啊,那我就什麼都不要爭了。」他在自己的房間裡待了整整一個月,不講話也不出房門,直到媽媽將他送到精神科急性病房。



 



醫院來來去去,「那段時間,每天早上都差不多,她都趁我還在睡就闖進我房間,在我旁邊講一些要我去上學什麼的,真的很煩……,那次我真的受不了了,我就不想講話妳還一直吵。」



 



「我在床上猛踹,手裡抓了東西就丟……,媽媽跑回她的房間還把門鎖起來,我就整個怒了,憑什麼我的門不能鎖妳的就可以?我想好啊,每次都妳來吵我,現在換我,我就去拿了根棍子衝到她門外……。」



 





懼學少年「朋城」,在蔡伯鑫書中和同名醫師有精采互動交鋒。(取自蔡伯鑫臉書)


 



雖然動手前,腦海好像都還很清楚,但一開始動手就不由自主了,朋城只知道自己用盡全身力氣拚命砸、猛砸……。



 



房門被朋城砸出一個大洞,媽媽帶他去門診時,要求醫師讓他住院,媽媽對他已經束手無策了。



 



這時候,護理師提出了一個建議,朋城可以每天到「醫院上學」;就這樣,朋城與其他20多名同樣「拒學」的青少年們,一同成為「青少年日間病房」的學生。



 



他在這裡遇見蔡伯鑫。我問蔡伯鑫,為什麼要把朋城的故事寫成小說,他告訴我,「這是我和他之間的約定。」



 



「朋城,影響我很大。」他說。



 





蔡伯鑫透露,會把朋城的故事寫成小說,「這是他和少年之間的約定」。(楊約翰攝)


 



 



日間病房當書房 接住「掉出體制」的孩子



 



「青少年日間病房」是精神科病房,但是,也是一個迷你的「特殊學校」,有老師有同學,那些從體制中「掉出去」的孩子們,在這裡讀書上學與同儕互動。



 



就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教室」裡,拒學少年朋城與心理醫師蔡伯鑫相遇了,他們陪伴著彼此,一起「往前走一點點」。



 



什麼是「拒學/懼學」症狀?大概每個家長都碰過:孩子清早上學前,突然呼吸不順、臉色蒼白、頭痛胃痛肚子痛,怎麼檢查都檢查不出生理病因;又或者是抗拒行為,反抗上學、發脾氣。只要宣布不用上學,孩子可能就不藥而癒。



 



這些有拒學症狀的孩子,有的勉為其難地繼續學業,但是,也有些孩子就此從升學軌道裡掉了出來。



 



「不肯上學的孩子」是社會眼中的「問題孩子」,他們的父母也成了「問題爸媽」。「都是你把孩子寵壞的」、「狠狠打一頓就好了」,莫名其妙的教育指導此起彼落,全家人都遭受極大壓力。



 





「青少年日間病房」是精神科病房,但也是一個迷你的「特殊學校」,接住那些從體制中「掉出去」的孩子。圖非病房。(楊約翰攝)


 



 



每個孩子 都在適應社會「主流神話」



 



在網路上輸入「拒學」搜尋,第一個跳出來的相關詞,就是「拒學症會好嗎」。



 



這是家長們最急切想知道的問題,孩子不肯上學,出現種種狀況,去看醫生、吃藥,就會好嗎?就能回到原來的軌道嗎?



 



對於這個家長們都關心的問題,蔡伯鑫看看我,張大眼睛,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回答:



 



「重點不是能不能適應這個主流體制,而是找到一種自己的方式,允許自己移動,一點一滴地向前走。」



 



不只是掉出來的孩子們在徬徨,那些在軌道上的孩子們的內心也是一樣的。



 





對於拒學症,蔡伯鑫認為,重點不在適應主流體制,而是要找到一種自己的方式,移動並往前走。(取自蔡伯鑫臉書)


 



蔡伯鑫就是一個例子。表面上看起來,他是主流體制裡的勝利者,可是,真實的他,在「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學歷後面,「我心裡的猶豫、不確定,和朋城是一樣的啊。」他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志向是什麼。」



 



社會每天都在鼓勵青少年「尋找自己的志向」,可是,會不會「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成為一個自己想要變成的人,追尋自己人生的鑽石」這件事情的本身,「就是一個神話?」蔡伯鑫問。



 



「我就是被這個社會的神話給圍住了。」下集待續



 



【上報人物看更多】




●用設計「堅守」台灣 聶永真不戀棧:創意沒了就退休(上)


●活化祖厝變「大家的街屋」 台灣最硬釘子戶康保瑜(上)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