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宅天后姜樂靜】不會蓋自己的家 自爆學校控「睡辦公桌也行」(下)

陳德愉    2020年08月19日 09:19:00

畢業後,姜樂靜先到建築工作者趙力行的工作室上班,她和趙力行的情誼從此維持了30多年。趙力行專門找地蓋獨棟家屋,有一天,趙力行突然打電話給她,說他找到一塊難得的好建地,大家要不要來「共居」呢?



 



於是,姜樂靜找了好友「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馮小非夫妻,編織藝術家楊偉林,趙力行量身定做3間家屋組成一個微型社區,定名「草不草」。



 



 



3友互揪寄生山居 打造「草不草」微型社區



 



這名字真特別,我說。



 



是啊,「草不草」(吵不吵),意思就是「不要吵」。姜樂靜哈哈大笑。



 



搬到山上去,3家都沒有吵不吵的問題,倒是墨水硯台發生了吵不吵的事件。前去拜訪草不草的前一天,馮小非的爸爸帶墨水硯台在附近遛,遇見一個不熟的鄰人帶著柺杖,硯台衝上去驚嚇了對方,「所以我現在有子女教育問題。」姜樂靜憂慮地說。



 





姜樂靜與友人搬到山上後雖不怕吵,但2隻愛犬墨水、硯台偶爾還是會吠叫嚇到鄰人。(取自姜樂靜臉書)


 



 



喜歡「留校察看」 有咖啡廳圖書館就能活



 



閒聊著新居種種,我問她,身為建築師,蓋了千萬人的家,怎麼不自己設計自己的房子呢?



 



聽到這「普通的問題」,姜樂靜面有難色地看著我,說:「我不會蓋自己的房子欸。」



 



想了一會兒,她困難地解釋著:「我其實不需要很大的空間,就睡在辦公室的桌子上也可以……,我只需要一個很小的地方,附近有咖啡廳和圖書館就好……,因為我可以走來走去啊。」



 



「我從小就喜歡待在學校裡。」她笑著說:「放學以後還會留在學校。」



 





姜樂靜坦言對自己的房子沒有特別需求,她即使睡辦公桌也過得去。(蔣銀珊攝)


 



學校,是一個很開闊的地方,除了老師同學,還有風、有樹、有花,還有校狗和校貓。



 



再想了一下,姜樂靜指著精神病療養院的設計圖,上面一格格小房間,說:



 



「真要說適合的房子——這個房間很好,很適合住。」



 



 



自己家給別人操刀 內裝仍充滿姜式風格



 



雖然「草不草」不是姜樂靜設計的,但是房子還是充滿了她的個性:外形簡潔,有著洞洞裝飾,室內的牆面水泥脫模直接上漆,呈現一塊塊不整齊的長方格;照明是楊偉林設計的,鋼筋日光燈座從廚房一路延伸到楊偉林的編織工作室,就像是一條編織線。



 



主人領著我左逛右逛,墨水硯台姊妹熱情相陪,3隻貓各自在自己的角落,晚風自山谷襲來,正是一個閒適的夏日傍晚。鄰居趙力行提著一瓶紅酒登門造訪,楊偉林從廚房端出幾道精緻小菜,大夥兒圍坐在大桌前天南地北聊天,這就是草不草的日常。



 









「草不草」並非出自姜樂靜之手,不過室內擺飾仍表露她獨特的品味。(蔣銀珊攝)


 



餐桌背後是一整片木格玻璃拉門,玻璃上面貼著許多泛黃的草稿紙,姜樂靜指著已經模糊的畫線,高興地說:「這是一個大學宿舍,樓梯在外面,洗衣間也在外面,中間是房間……。」



 



「不過這案子我並沒有拿到……。」她停了一下,真遺憾,這麼有趣的設計,大家可以一邊洗衣服一邊聊天,坐在樓梯上看星星,卻沒辦法變成真的。「不過我還是把它貼在這裡,常常看看它。」她微笑。



 



「辦公室的桌子」,姜樂靜也可以睡得十分安適,那麼,這樣豐富的家屋對她來說有什麼意義呢?我問。



 



 



家是「地上之星」 用建築療癒受傷的心



 



「若說「草不草」有什麼(價值)——」她認真地回答:



 



「那就是,偉林的弟弟偉中(政治評論家)2年前意外過世,她的全家人都來到草不草,我們在這個房子裡,共度了那段(辛苦)的時間。」



 





姜樂靜說起她一項大學宿舍案子,「大家可以邊洗衣邊聊天,坐在樓梯上看星星」,可惜最終未能實踐。(蔣銀珊攝)


 



我們推開玻璃門走到陽台,草不草臨著山坡,遠望小鎮滿地點點星光,那是一個個的人家。無論是豪宅還是茅屋,最後都是地上的星星,只要有人在,那顆星就是亮著的。



 



我向他們告辭,走到玄關,抬頭看到牆上黏著一張小小的照片,那是吳叔平神父。他的父親是第一任駐教廷大使吳經熊,吳神父33歲自美國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在南投仁愛鄉武界、曲冰、過坑部落服務50年,最後因健康因素退休,今年在美國過世。他的一生,實踐了憐憫與愛,在遙遠的山裡放出光芒。



 



我轉頭看到她的家——也是一顆星星,正在黑夜裡亮著溫暖的光——能夠憐憫,也能夠愛,在黑夜裡放出溫暖的光,這就是姜樂靜心中理想的房子吧,她就是地上的造星人。回顧上篇



 





 




【上報人物看更多】



●把浪浪之家變生命大學 「地上的造星人」姜樂靜(上)



●我是誰我在哪 學霸醫蔡伯鑫與拒學少年…同步迷走中(上)



●用設計「堅守」台灣 聶永真不戀棧:創意沒了就退休(上)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