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供電穩定的新未來 工研院:需量反應是雙贏做法

邱家琳    2021年10月08日 10:07:00

近來中國大陸限電政策重創許多企業、歐洲也因天然氣價格飆漲,同樣出現能源危機,供電穩定成為全球關注議題。對此,工研院指出,台灣電力系統的挑戰在於如何移轉尖峰用電的時間,想要解決用電需求,推動「需量反應」是聰明用電提供穩定供電的解方,目前國際間已有不少國家透過需量反應來達到供電穩定。



 



需量反應並非強制用戶限電,而是透過供給與需求電力資訊,提供電價優惠誘因,讓用戶自主選擇參加電力公司方案,或讓用戶提前預知電費漲幅,進而轉移其用電行為,藉此降低供電端的尖峰負載,這就是以聰明用電達到供需平衡、創造雙贏的好方法。



 



工研院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主任劉志文表示,以美國為例,加州公用事業電力公司太平洋瓦電公司(PG&E)2016 年宣布,將在2025年前退役加州最後一座核電廠魔鬼谷核電廠,讓電廠在運作 40 年後劃下句點,所留下的電力需求缺口,將以需求面管理與再生能源補足。



 



劉志文也提到,加州在遇到供電餘裕下降時,當地電力公司立即啟動需量反應機制,成功讓4,100個工商企業用電戶自願移轉475MW用電時間,除了加州外,德州等地每年也都要啟動 10 次以上的需量反應,參與用電戶早就習以為常。



 



台灣想要維持供電穩定,必須思考如何從用電戶著手。過去面對電力能源供需平衡,往往是讓需求端無限擴大、要求供給端滿足用電需求,但這個觀念要打破,能源供需應從供給及需求面兩端的有效管理著手。



 



劉志文解釋,供電的過程非常不容易,往往電廠發一度電,到用電戶可能不到一度、因中間會有耗損;但用電戶省下一度電、就是扎扎實實的一度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供需兩端都要盡責任。綜觀台灣用電狀況,可以透過儲能、提升電力效能或需量反應等聰明用電的方式,移轉尖峰時段的用電需求。



 



需量反應簡單來說,就是在尋求供給與需求端的平衡下,是創造雙贏的做法;當供電遇到挑戰時,透過獎勵措施讓用戶自主調整用電習慣,彌平尖離峰的差距,台灣若能善用需量反應,不僅有助解決用電問題,更有機會催生出蓬勃的能源管理商機。



 



在實務上,需量反應措施可更進一步提供用戶節能誘因,對供給方而言,當電力系統面對用電量攀升以及負載端多樣的需求時,就可預先告知需求方,鼓勵用戶可透過降低電力使用獲得獎勵金,減量越多優惠越多。



 



另外,對用電需求大的產業而言,在節電減碳的措施上,也能透過自建太陽能等綠能發電裝置,與需求面管理措施相輔相成。透過這些方式多管齊下,將有助於產業符合國際減碳需求,維持市場競爭力,幫助台灣創造供電穩定的新未來,打造綠色永續台灣。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