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離岸風電國產化 森崴能源將打造台灣籍風電運維船

邱家琳    2021年05月24日 17:28:00

台電離岸風場二期計畫預算超過百億元,卻有一年時間乏人問津,共歷經8次流標,終於在去年6月由森崴能源旗下子公司富崴能源得標,以628.88億元拿下EPC(統包工程)與5年運維合約,預估在2025年9月完成併網,年發電量將超過10億度。當時消息一出,引發外界熱議,好奇森崴能源如何成為台灣綠電產業要角。



 



森崴能源成立於2007年,積極推動全方位的能源事業,擬定「光風水氣大平台」的發展策略,從太陽光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到液化天然氣都有涉足,同時也發展儲能裝置、ESCO節能與綠電交易平台。而森崴之所以能成為第一家包下台電EPC專案、取得風場運維合約的台灣業者,其中有個重要的推手,正是總經理胡惠森。



 





森崴能源的關係企業世豐電力,將在花蓮豐坪溪開發水力發電。(森崴能源提供)


 



 



現年52歲的胡惠森,出身電子產業,投入再生能源領域已有12年時間,談起話來鏗鏘有力,總能找到簡單生動的比喻,讓人理解得更透徹。他形容,能源是種選項,就好像自助餐,大家想要吃什麼菜,自己去選擇,好比有一道菜叫核能,沒有碳排放,但如果發生意外,周圍好幾公里都會遭殃,代價很大,產生的核廢料也沒人想要處理,端看要不要夾這道菜。



 



每種能源都各有優缺點,端看人們選擇。胡惠森也提到,如果不選核能,還有一道菜是用煤發電,價格很便宜,卻會增加碳排放、PM2.5,引發呼吸道疾病,而天然氣發電也是選項之一,比煤的碳排放低很多,卻有斷氣的風險。太陽光電可節省進口能源的外匯,但需要很大的面積設置,至於風力發電,世界上風況最好的20處離岸風場,台灣就佔了16處,應積極建設。



 





森崴能源在台南龍鼎蘭花園區屋頂設置太陽光電板。(取自森崴能源官網)


 



 



不過,風力發電的溝通成本高,需要獲得民眾、環境團體與地方政府的支持,才能順利建置。陸域風電發展較早,技術相對成熟,最大的挑戰是地方的溝通,風機要距離住家至少250公尺以上,盡量避開鳥類棲息地與飛行路線。離岸風電同樣要與漁民溝通、兼顧海洋生態,例如在海底打樁,需要監測鯨豚活動,等到鯨豚經過後,在繼續施工,避免噪音影響鯨豚的聽力。



 



 



從陸域風機跨足離岸風電



 



目前,森崴能源在彰苑風場、北苑風場共設有8組風機,也是全台裝置容量最大、高度最高的陸域風機,總裝置容量達28.8MW,年發電量可供6835萬度,預計每年超過3.87萬噸減碳量,相當於99座大安森林公園。然而,森崴能源的腳步從未停歇,以建置陸域風機的經驗跨足離岸風電領域。



 



取得台電離岸風場二期的標案後,森崴能源也致力推動風電國產化,計畫打造一艘台灣籍的「運維作業船」(Service operation vessel, SOV),並積極招募與培育運維人才。運維工作船能與風機工作平台對接,降低海上作業的風險,同時也是生活的空間,擁有健身器材設施、休息娛樂空間,讓運維工程師能夠休息或居住。



 





去年完工併網的北苑風場。(取自森崴能源官網)


 



 



「EPC是離岸風電國產化很重要的一環,希望人才、設備與材料都能留在台灣。」胡惠森表示,在2035年以前,整個離岸風電產業鏈會有跳躍式的發展,並迎來高峰期。森崴能源未來也會繼續朝風場EPC(統包工程)團隊建置、打造風場運維產業鏈、投入風場開發等三個方向前進。



 



胡惠森也強調,國際正在擬定碳關稅,綠電不再只是電力,儼然成為國家競爭力的基本門檻。台灣有7成的產業仰賴出口,當國際供應鏈要求使用綠電,若台灣沒有發展再生能源,企業將會出走。台灣再生能源比例在2025年要達到20%,這是達成目標?還是使命的開端?但20%能否滿足企業的需求、台灣在國際的競爭力,這是一個課題,政府應趕緊佈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