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爆炸的台灣炸物!鹽酥雞和雞排是誰發明的?

魚夫    2021年03月20日 17:00:00

炸物這兩字很奇怪,不像日語,也不像台語,日語說到油炸的食物,漢字不會寫成炸物,而是用「唐揚げ」、「フライ」(fry)或「カツ」(katsu)來表示。



 



台語說油炸物鮮少用「炸」字,而是使用「糋」,讀成 tsìnn,按《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舉例,如糋甜粿(炸年糕,音為 tsìnn tinn-kué)、糋番薯糋(炸番薯,音為 tsìnn han-tsî tsìnn)。而糋也可以是名詞,如肉糋(炸肉,音為 bah-tsìnn)、豆乾糋(油炸豆腐,音為 tāu-kuann-tsìnn)等。



 






炸物是台灣相當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吳文元攝)




 



有人看到「唐揚げ」就想當然耳認為和中國有關,我手上有一本由鞭神老師(李廼澔)所寫的《百年飯桌》,他深究唐揚料理的出現,應該是在 1932 年,以販賣洋食為主的「三笠会館」參考中華料理中炸雞的作法,推出了「若鶏の唐揚」之後,才開始出現「唐揚」二字。



 



這推翻了我們以為名字帶個唐字的食物,就理所當然是由大唐傳入日本,而且鞭神老師還引述料理評論家和料理學校長服部幸應先生的說法,認為「唐揚げ」是指以麵粉或太白粉包裹住食材油炸的料理,這種手法是二戰之後由中國傳到日本,這也說明了為何料理名稱用的是漢字。



 



所以如果是緣起於西式油炸方式的料理,那麼日文會寫作「フライ」(外來語 fry),像是「アジフライ」(炸竹筴魚)和「カギフライ」(炸牡蠣)。不過以フライ為名的油炸料理多以魚蝦貝類為主,牛、豬、雞就是以「カツ」來命名了,像是「豚カツ」(炸豬排,音為 tonkatsu),這是因為 カツ 這個外來語源自法文的 côtelette(コートレット,意指牛、豬或羊的肉排)。



 



傳承三代的「艋甲大豐」魚丸,自1957 年就來到新富市場(今東三水街市場)開店,現今攤前就擺出每日現炸的炸牛蒡、炸排骨、炸鰻魚等,也不分唐揚げ、フライ或カツ,一律稱為炸物。



 





「豚カツ」(炸豬排,音為 tonkatsu)是日本常見的食物(京站提供)


 



近年來,許多日本的油炸食物開始進入台灣,所以唐揚雞、日式豬排飯、可樂餅等,我們都耳熟能詳了,不過仍打不過台灣人發明的炸物,諸如鹽酥雞、蝦捲、蚵爹、炸雞排等。



 



舉例來說,據說鹽酥雞是台灣人的創意,創立的過程有兩說。一是由陳廷智所創,他1975 年在西門町擺起了自創的鹽酥雞,這一味以特殊佐料醃漬雞肉,再經油炸,炸得外表油亮金黃,吃起來尤為香酥,再撒上獨門調味料,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吃個不停,當然也一炮而紅,全台合作攤家數以千計。



 



別有一說是台南有家「友愛鹹酥雞」,1979 年大塊的美式炸雞風行,但因為體積過大,需用手撕開來享用,老闆夫婦二人想到不如將雞肉刴成小塊來油炸,附上竹籤插食,不用沾手,因為炸雞上撒有胡椒鹽、胡椒粉等,所以又被呼為「鹹酥雞」。



 





種類繁多的鹽酥雞是台灣人的創意(取自台灣鹽酥雞粉絲專頁)


 



不過大塊雞肉並沒有消失,一度還出現「超營養大雞排」來,許多人打賭還愛用雞排來當籌碼。大雞排又是怎麼來的呢?2006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推廣雞排,必須找出雞排的元祖店家,乃循著20 幾年前台灣唯一雞肉大盤商所提供的線索,找到藏在台北市協和祐德高中附近的巷子裡,有間「鄭姑媽的家」,就是元祖!



 



想來在炸物上的表現,台灣人的創意絕對不輸給外來的日本油炸食物呢!



 



 



*全文授權自《台北畫刊》,原標題:創意爆炸的台灣炸物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