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同一種疾病,每個人適合的藥物或治療方式都不同,但醫師透過精準醫療,就可以為病患量身打造治療方案,有效提升治癒率、減少副作用。然而,台灣精準健康產業仍面對實務、法規的挑戰,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今(10 日)提出「2023 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期待政府可採納並落實,提升全民精準健康福祉。
「2023 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共徵詢六大領域專家意見,匯集為期一年多的討論與調查而成。內容提及以精準健康優化醫療配置、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推動大型群體基因體定序(population sequencing)計畫、優化醫療機構申請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打造健康大數據永續基礎等五大政策建議方向。
對此,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表示,本次白皮書中提及的項目,部分政府已經著手進行,包含研擬相關法規,一方面要照顧國人健康、保護國人的個資,同時需要推動健康大數據發展並兼顧醫學倫理。期待未來可導入最新科技,持續推動生醫、精準醫療等攸關患者權益方案,保障病人獲得最優治療權益、獲得妥善照顧,完善臺灣產業生態系,成為國人精準健康支柱。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指出,精準健康發展需仰賴大量數據才能實現,台灣目前已經有了數位、AI、半導體科技等「護國神山」,如善用科技優勢並結合生醫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更具前瞻性的大型群體基因定序計畫,找出國人罹病風險因素及對應基因,將可治病於未病、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
精準醫療已成為全球醫療發展趨勢,日本、韓國都有針對癌症病人提供全方位基因檢測的給付或部分負擔。若台灣推動類似方案,不只讓罹癌患者得到更精確的醫療照顧,其檢測資料也可以獲得相關數據,成為台灣精準醫療的基石。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分享說,精準醫療可以較過去更全面分析個別癌症病患基因變異的相互關係,透過生物訊息與臨床數據的綜合分析,找到「對症下藥」的最佳解方。除了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精準健康的可近性;也需要落實精準醫療 NGS 檢測,才有機會提升整體社會健康與病人治療成效。
蔡政憲也以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為例,他說明,2022 年新生兒有 13.9 萬人,若每人都做 SMA 檢測,花費約3.4億元,將萬分之一的患病率降至於零,相當於一年少了13位SMA新病患,2023 年健保罕病專款編列的 93 億元,就能減少近 1/3 的龐大支出,將醫療資源留給已經患病或其他更需要的病友。
「台灣的醫療技術已跟世界同步,甚至比國外先進,也沒有拿不到藥物的問題,現在缺乏的是我們對自身健康的投資。」台大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指出,台灣的醫療支出只占 GDP 的6.1%,歐美及先進國家多在 8% 以上;而台灣的 6.1% 醫療支出,還包含大多數自費,呼籲政府應將更多經費投注在健康上。
楊志新也強調,NGS 癌症基因檢測已是許多癌症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項目,缺少此檢測,癌症專科醫師將無法提供最準確的治療,希望台灣健保可盡快趕上國際水準。他也期望政府、私人保險,與民眾都可重視精準健康,雖然感覺初期花費較高昂,但可有效省去後續的龐大醫療開銷。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