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會影響生活品質、誘發疾病,長期更會造成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台灣肥胖醫學會日前攜手衛福部國健署、健康城市聯盟呼籲,國人應建立打擊肥胖與減重的正確觀念。與會專家表示,民眾應尋求專業醫療找出肥胖問題根源,並積極減重,同時呼籲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持續編列預算支持肥胖防治,朝健康城市邁進。
今年11月,台灣肥胖醫學會進行全台20歲以上成年者對於肥胖認知的調查,總有效份數達1,225份,調查報告顯示,近66%民眾同意肥胖是一個慢性病,發現有將近47%民眾不清楚肥胖定義,越年長者不清楚的比例越高。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世界肥胖聯盟預估到2030年全球將有10億肥胖症患者,等於每5位女性、每7位男性就有一位患有肥胖症。由於肥胖將導致許多疾病,從焦慮憂鬱、睡眠呼吸中止、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慢性背部疼痛、關節炎、痛風、癌症、甚至預期壽命的減少,是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會造成衝擊的根源。
調查報告顯示,正在減重的民眾,只有14.7%的人會尋求專業協助,也僅5%的民眾是從醫療院所或政府機關獲取減重資訊。對此,林文元醫師說明,減重並不是「吃少動多」這麼簡單,基因、賀爾蒙、大腦的愉悅感機制、其他心理因素、是否有其他藥物影響體重等都需要完整評估,而多數民眾減重是基於體態好看,但真正的重點卻是疾病的預防以及生活品質的改善。
這份調查報告也發現,超過7成的受訪者同意政府投入夠多資源防治肥胖,若能有公預算支持,有將近7成的受訪者願意積極進行肥胖治療,其中體重越重的受訪者,支持同意的比例越高。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國健署近年積極推動「肥胖防治」,以實踐健康體位為目標,讓健康生活型態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為此,國健署不僅針對各族群推動肥胖防治指引,也跟地方齊心努力,各縣市皆舉辦衛教講座及宣導活動,更設置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由專業營養師提供民眾更正確及多元的健康促進資訊,增加諮詢管道,期許建立正確的肥胖防治觀念。
全球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各城市是否有計畫性以及系統性的與多方合作,也是各國的趨勢。一份綜觀全球各城市針對防治肥胖的成效調查顯示,從學校、幼兒園的設施、食品營養標示、健康餐點是否容易取得、衛教以及支援系統、甚至肥胖診斷、BMI評估、政策介入都能有效降低肥胖率。
美國費城推動「健康費城人」計畫,包括健康食物推廣、提升戶外運動的安全性等,讓兒童肥胖比例降低至6.5%。台灣健康城市聯盟秘書長郭憲文教授指出,兩世紀以來,人類對於延長壽命的成果顯著,卻可能敗在肥胖,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肥胖人口比例更高,地方政府應與中央密切合作共同防治肥胖。
林文元補充說明,其實目前針對嚴重肥胖需要開刀治療的民眾,健保已有部分補助協助患者減重,但是過重、肥胖的民眾,並不能因此就漠視肥胖帶來的威脅,透過專業協助下,改變生活型態、低熱量飲食、或評估是否合適以藥物治療,更能協助民眾安全且維持健康體位。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