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與韓國人的聖誕派對 自在與拘束的對比

法蘭克‧阿倫斯    2017年06月22日 15:41:00

很快地,我跟蕾貝卡來到韓國兩個月後,就要在東亞的美軍基地度過我們婚後第一個聖誕節,離老家的家人朋友一萬六千公里之遙。我們在基地附近找到一間很棒的教堂,裡面說英語,也教《聖經》。在首爾幾個我們常去的地方之中,這家教堂是文化最多元的。在那裡,美國人跟來自韓國、印度、非洲許多國家和其他幾個國家的人一起禮拜。如果你對韓國人做個民調,會發現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信仰基督教,另外四分之一信仰佛教,其他人則是沒有宗教信仰。另一種年代久遠、以祈福為主的薩滿教依然存在韓國文化裡,也存在亞洲其他地區。很多人覺得它在現代韓國已經式微,不過,還是有不少準媽媽會請算命師為肚子裡的寶寶選個落土「吉時」,好讓她們安排剖腹產。我就認識一個韓國年輕人,他小時候發生過兩次意外,被爸爸帶去找算命師,換了個比較「吉利」的新名字。



 



我跟蕾貝卡寄給親友一張相片聖誕卡,是我們和莉莉在家裡壁爐前的合照。你遠遠就能看出我的笑容裡有一絲勉強。因為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讓莉莉在同一個地點停留拍照需要的那六十分之一秒。(編按:莉莉是作者養的一隻珍島犬)



 



我們在家裡辦了聖誕派對。我們跟基地的童軍團買了一棵兩公尺高的活聖誕樹,這是另一個教人懷念的家鄉味。我們採用典型的美國作風,邀請不同生活圈裡的朋友。我邀請我在現代的韓國籍團隊,和一位跟我私交不錯的韓國籍主管。蕾貝卡邀請她在大使館裡的美籍和韓國籍同事。我們倆一起邀請教會的朋友。



 



我們準備了自助餐。韓國人稱這種餐會為「站式派對」,方便與其他餐會區別。我察覺事情不太對勁的第一個跡象是,我團隊裡一名高階女職員(專業、能幹的女性)為那位韓國籍主管拿菜;我的室長為那位主管準備飲料。我有點不高興,特別是我心裡的那個美國女性主義者。我很想對他們說:「你們不需要侍候他,這是派對,我們不是在工作,在這裡大家都一樣。」但我沒說。儒家傳統沒有休假日。即使非上班時間,你的上司依然值得侍候與尊重。



 



第二個跡象是,我的團隊沒有人帶另一半或情人。在他們看來,這只是一場在主管家舉辦的應酬餐會。就算他們沒有明顯表現出來,我還是看出來,韓國人不是很喜歡這種派對。



 



我團隊裡幾乎沒人主動跟其他賓客交流。



 



我團隊裡有個職等比較高的人,他跟艾德瓦多一樣,經常耐心十足地為我解答我對韓國文化沒完沒了又充滿挫折的疑問,這時我問他這是怎麼回事。「長官,」他說,「派對上如果有我們不認識的人,我們通常不會出席。」



 



我告訴他,在美國的派對上,如果有陌生人因此認識,變成朋友或發展出其他關係,才算成功的派對。他說,大多數韓國人都是在求學時期結交到好朋友,有些我認識的韓國籍同事甚至會參加國小同學會。韓國人有時會在剛進公司時交朋友,但並不多見。



 



「那麼你們成年以後怎麼交朋友?」我問他。



 



「長官,我們不交朋友。」他說。



 



這也是莉莉的第一場派對,我們讓她跟賓客玩了一陣子,可是有些人覺得不太自在,所以我們把她關進臥室。一開始還好,後來我們聽見抓門聲,進房間查看,發現莉莉在咬門,想出來湊熱鬧。



 



我那位曾在美國服役的部屬埃克很喜歡狗,志願留在房間裡陪莉莉玩,好讓賓客們盡情玩樂。



 



埃克跟莉莉在房間裡待了超過一個小時,直到我的室長班覺得同仁們已經善盡職責,在派對待得夠久了,他們就全走了。我後來發現,在這場派對裡玩得最開心的,是單獨跟那隻不受管束的狗關在房間裡的韓國人。



 



※本文摘自《韓國,原來如此!》,商周出版。



 





 



作者簡介



法蘭克‧阿倫斯(Frank Ahrens)

任職於華盛頓郵報擔任商業線記者十八年,2010年加入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國際公關部,三年後被美國知名BGR公關集團挖角擔任副總裁。現為作家。



 



【延伸閱讀】



中國遊客為何總是粗魯無禮?日本記者找出了原因...



日本人想不到的暢銷商品 中國人為何瘋小學生書包?



朝鮮半島姓氏起源揭密 為什麼韓國有這麼多人姓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