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誤以為,女子只要一進皇宮,就有吃不盡的山珍海味,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畢竟從漢朝到清朝,後宮劇中的嬪妃要不忙著搞宮鬥,要不忙著取悅皇帝,要不忙著聊天八卦,什麼事都幹,就是沒人為錢財發愁。
真要回到古代,那可是另外一番光景。
如果是很有野心的嬪妃,想扳倒其他的妃子,獲得皇帝的獨寵,情報工作當然少不了。像武則天那樣收買對方陣營的宮女,需要很多活動經費。想培養幾個信得過的嫡系宮女,要是沒有錢財開道,人家憑什麼聽你的話?此外,身為高階管理者,逢年過節時為了圖個熱鬧,是不是也要給宮女賞點過節費什麼的?
在美女如雲的後宮,想吸引皇帝的注意力,是不是要打理好自己的外表呢?比如,置辦幾套漂亮服裝、使用最時髦的化妝品,或佩戴名貴的珠寶首飾。這些東西從哪來呢?當然要花錢啊。
唐朝初年,皇室崇尚節儉,為了節省布料,要求嬪妃穿著窄袖上衣和窄幅長裙。制度是好的,但畢竟影響了服裝的美觀。為了彌補外觀的缺陷,嬪妃們爭相在衣服上面繡金、銀絲線,這筆錢都是嬪妃自己掏的。
沒過多久,宮廷開始流行寬幅的衣服,隨後,少數民族的胡服成為長安主流,布料一多,穿衣的成本也就增加了。
還有,宮廷雖然提供食物,但都是千篇一律的套餐;對美食愛好者來說,這絕對是一種痛苦。有時候,嘴饞的嬪妃只能開開小灶,於是,錢又沒了。
那麼,唐朝嬪妃的經濟來源有哪些呢?
首先是正經的工資。嬪妃也是有品級的,從正一品到正八品不等。唐朝初年,一品妃子的月薪是九.八貫錢,八品御妻的月薪是一.六貫錢。
在古代,銅錢是硬通貨。不管是朝廷府庫還是私人小金庫,銅錢都是用麻繩穿起來保存的,一根麻繩穿一千枚銅錢,這就是一貫錢。按照官方價格,一貫錢的價值是一兩銀子。
人的等級越高,花費自然越多。如果碰到大手大腳,或是搞內鬥、爭寵等需要收買人心的嬪妃,這點錢絕對不夠花。
開元時期,李隆基一聲令下,幫嬪妃們集體調薪。比如一品嬪妃的月薪,就漲到了三十一貫。
高級嬪妃都有顯赫的娘家背景,又有皇帝的寵愛,自然有她們的撈錢之道。一般的御妻就很苦了,既沒地位,又得不到皇帝的寵愛,還沒娘家可依靠,有時候只能指望朝廷的基本薪資過日子,能夠調薪,她們絕對是最高興的一群。
第二項收入是皇帝賞的封戶。在唐朝,封戶分兩種:一種是實封,一種是虛封。
拿親王來說,可以享受一萬戶的待遇。意思是,這一萬戶百姓到了交租時,三分之二交給親王,三分之一交給朝廷。
不過皇帝都不傻,不會隨便把這些土地全都賞給權貴,因此這所謂的「萬戶」,大多只是虛封。而在賞賜封戶的詔書中,皇帝往往會加上一句「食實邑三百戶」,這就叫實封,意思是這三百戶才是真正屬於親王的封戶。
在唐朝,後宮嬪妃也是有可能獲得封戶的。唐睿宗時期,貴妃豆盧氏、賢妃王氏就有封戶兩百的待遇。不過,能獲得封戶的嬪妃,要不就是當紅寵妃,要不就是有突出貢獻,一般嬪妃是很難獲得的。而且這幾百封戶的微薄收入,也很難滿足嬪妃的需求。
第三項是皇帝的常規賞賜。
唐朝統治者很有娛樂精神,愛過節,愛娛樂活動。比如端午節來臨,皇帝會召集朝臣、皇子、宗室、外戚、嬪妃一起到曲江池參加園遊會,有時也會邀請知名的樂器演奏家、舞女、詩人參加。為了炒熱氣氛,皇帝當然要發紅包;有時幾十貫,有時上百貫。每逢重陽節、端午節、中秋節、寒食節、除夕日等,也都會有賞賜。
再如,嬪妃生了皇子,皇帝一高興,可能就晉升其頭銜、賞賜金銀珠寶、送一大堆新鮮零食,最後再封一個大紅包。
和基本薪資比起來,這部分收入就很可觀了。
第四項則是皇帝的非常規賞賜。
在賞賜方面,皇帝自然也有預算,嬪妃究竟能得到多少,有時要靠自己的本事。
貞觀時期,李世民有個賢妃叫徐惠,不僅才華橫溢、性格溫婉,還有一顆體恤百姓的良善之心。有時碰到李世民大興土木、勞役百姓時,徐惠就會大膽進諫,替老百姓說話。李世民的理想是做明君,別人越是進諫,越能顯示他的高大偉岸。這時,李世民就會給徐惠賞賜錢財,以示鼓勵。
第五項是嬪妃的灰色收入。
對一些朝臣而言,想在朝廷混出名堂,最重要的就是人脈和資訊。很顯然的,後宮嬪妃正好同時擁有這兩項資源。
官員想巴結皇帝、投其所好,首先要揣摩皇帝的心思。皇帝討厭哪個大臣,喜歡哪個大臣,身為皇帝的枕邊人,嬪妃多少能知道一些情況。
唐朝後宮管理不太嚴格,嬪妃和官員是可以接觸的。尤其是開元時期,地方刺史、藩鎮節度使、朝中大臣為了探聽皇帝的情報,經常送禮給嬪妃。珠寶玉器、田產房產、精美服飾、地方特產,應有盡有,史書記載道:「揚、益、嶺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異服,以奉貴妃獻賀,因致擢居顯位。」
有時候,皇帝想提拔官員,卻苦於沒有合適的人選。這時大臣可以走後宮的門路,讓她們給皇帝吹吹枕邊風,也就是所謂的「美言幾句」。這個時候,大手筆的孝敬也是免不了的。
此外,還有一種最直接的撈錢方式,就是賣官鬻爵。唐中宗時期,韋后、上官婉兒有陰謀奪權的心思,為了拉攏更多朝臣,她們直接幹起了賣官的勾當,堪稱唐朝歷史上著名的醜聞。
湖北荊州人,中國人民大學碩士,青年歷史作家,天涯論壇高人氣作者。潛心研究隋唐史多年,左手「詼諧幽默」,右手「邏輯講史」。著有《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全六冊)。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