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以鬼怪為題材的創作作品非常多。例如「哭泣的赤鬼」(按:日本作家賓田廣介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並被採用至日本教科書)和童謠〈鬼的內褲〉等。此外,在節分和祭典等活動,鬼怪往往也會登場。
據說,以前鬼怪會到處出沒。日本平安時代已經固定將這類妖怪稱為「鬼怪」(鬼,おに),民眾都得注意不要碰上怪物。當時的繪卷也有記載紅色、藍色和黑色等各種膚色的怪物。
提起這種日本鬼怪,多半會想到頭上長角、容貌恐怖,穿著特殊的服裝,並且手持武器。巨大身軀和特殊膚色尤其是鬼的特徵。大多數人會想到的,可能是紅色或藍色皮膚、肌肉發達的巨人吧!
為什麼大家會有這麼一致的印象?鬼怪的形象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記憶中?讓我們從「法醫學」的角度解讀這件謎題。
所謂的法醫學,就是指「研究與法律案件相關的醫學問題,應用於司法、立法和行政上的醫學部門」。
負責檢查和鑑定生物、屍體、物體和案發現場,為殺人、傷害等刑事案件提供搜查和裁判的資料,也會對非自然死亡的屍體進行行政相驗或解剖,與一般人認知中的「醫學」可能差異頗大。近年的戲劇《法醫女王》,就是以法醫學為主題。
法醫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死因」。觀察或解剖死因不明的屍體,弄清楚有沒有存在犯罪事實。
人體在死後主要會出現兩大現象,分別是「早期屍體現象」和「晚期屍體現象」。前者在死後一天內出現,例如瞳孔對光的反應消失、瞳孔放大等。而晚期屍體現象出現在早期屍體現象之後,主要出現自溶(Autolysis,指屍體內的酵素分解自身的現象)和腐敗。
鬼怪的謎團,關鍵就在晚期屍體現象。當屍體開始腐敗,產生的氣體讓屍體膨脹,導致全身(或局部)巨大化,屍體的外觀就會變成鬼怪的樣子。
屍體腐敗會出現相當劇烈的變化。在某些氣溫和環境條件之下,很可能完全看不出生前容貌。且由於屍體會散發劇烈惡臭,讓人無法靠近,可能因此被視為令人恐懼的異形生物。
不僅於此,屍體腐敗的不同階段,膚色也會產生變化。
首先,屍體會變藍色(青鬼化),這是由於腐敗氣體使色素變質。接著,屍體因為血紅素瓦解而染色,使原本的藍色皮膚轉變成紅色(赤鬼化)。當屍體進一步腐敗,就很難維持形狀,會慢慢發黑(黑鬼化)。腐敗後的屍體,就會成為白骨(白鬼化)。
鬼怪雖是幻想中的產物,但其實可以透過醫學知識解讀。
當今21世紀,目擊到鬼怪的例子已少之又少。不過,古代經常發生飢荒,再加上屍體處理不當,人們容易接觸到屍體。正因如此,才會不斷出現目擊到鬼的證言。再加上以前的影像技術和照片沒那麼發達,人們看到死於飢荒和暴動的屍體,很可能就會誤認是鬼。而為了不讓健康的人靠近屍體,才流傳「鬼很可怕」的說法也說不定。時代背景和資訊不發達之下,衍生出來的怪物,或許就是日本鬼怪的真相。
所謂的「鬼怪」,其實都是人。
河童是日本神話中的傳說生物。牠有鳥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體與烏龜的殼。
據說,牠的弱點就是頭部中央的凹陷部位(形似盤子),只要讓牠頭頂盤子裡的水流光,牠就會精力盡失。
這種怪物的真面目,其實也可以用科學說明。
有關河童的真面目眾說紛紜,最普遍的說法是「孩童溺水的屍體」。在以往,孩童溺死的事件時有所聞。
首先從膚色談起。河童特殊的綠色皮膚,是因為屍體腐敗和吸收水分而導致變色。血液中大量存在的血紅素,在腸內產生的硫化氫作用下,變成硫變性血紅素(sulfmethemoglobin),才使皮膚變成綠色。屍體長時間泡在水裡導致腐敗──若從這個角度解釋,河童的傳說也就沒這麼離奇。
而有關河童頭上的盤子,或許可以這樣解釋:死後掉髮的狀態,剛好讓屍體看起來像是頭頂著盤子。
而過了屍僵狀態(約在死後3至4小時,屍體會逐漸變僵硬,24至48小時之後自然緩解)屍體開始腐敗,這時會大量吸收水分,導致背部膨脹,看起來就像是背部有殼。
據說,河童會摘走孩童的尻子玉(按:位於肛門部位的假想器官。傳說,若人的尻子玉被河童奪走,可能會因此死去),所以令人忌憚。
不過,河童傳說或許也跟鬼怪傳說一樣,都是人們為了避免再度出現犧牲者,而發出的警告。
但無論如何,現代要看到河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種怪物,大概只會出現在基礎建設和資訊都不發達的時代吧!
2000年生於大阪府,目前為醫學院學生。進入醫學院後開始寫小說,根據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嘗試撰寫純文學和奇幻小說。曾獲第8、9屆日本經濟新聞社「星新一文學獎」學生組優秀獎、第39屆大阪女性文藝獎、第17屆出版甲子園第2名。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