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回顧:全民普篩有必要嗎?專家告訴你為何不可行!

法律白話文運動    2023年06月26日 07:00:00

COVID-19的本土流行,讓我們看到台灣政客的無限創意。二○二一年五月,萬華爆發疫情,在野黨大呼「全民普篩」。隔了一年,二○二二年四月,北部再次爆發疫情時,政府也推動了「類普篩」(又稱全民防疫愛心篩檢)。



 



暫時拋開政治算計,就讓我們用自然科學的角度思考,如果未來爆發COVID-23!那麼來場「全民大普篩、抓出所有黑數」,這樣不好嗎?



 



一個人篩,很簡單;千千萬萬人都篩,是有必要的嗎?



 



為什麼要對「疑似感染」者篩檢?其目的不外乎「盡早確診,給予特效藥」,如:C型肝炎、流感、肺結核等;或「盡早確診,阻斷傳染」如:愛滋病、COVID-19、登革熱等。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篩檢目的偏向「盡早確診,獲得治療」;對政府而言,篩檢希望「盡早尋出感染者,阻斷傳染」。



 





 



那既然篩檢好棒棒,那為啥不來個「全民普篩大禮包」,一次揪出所有COVID-19、C型肝炎、愛滋病……感染者呢?因為現實上,全民普篩會遭遇三大問題。



 



問題一:所費不貲



 



篩檢要花錢,而若全民篩檢,花費將非常驚人。以每支COVID-19快篩兩百元新臺幣、全台兩千三百萬人計算,單次的全民篩檢將花費四十六億新臺幣。倘若使用每次要價數千元的核酸檢驗(RT-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那單次的全民普篩,就要燒掉一千億新臺幣。



 



更糟的是,花了錢還只有糟糕的效果。因為COVID-19有潛伏期,患者在剛感染、甚至已有初期症狀時,篩檢沒辦法揪出確診者;直到症狀加重、體內病毒量激增,篩檢才能顯示陽性。



 





 



換言之,若堅持以全民快篩揪出感染者,為避免「空窗期」誤判,則應強迫全民連續多日、不間斷地快篩,直到所有感染者都被找到為止,那整體花費將遠超過四十六億新臺幣。更糟的是, 這還只能保證「近期安全感」,因為只要出現「疑似新的」社區/院內感染,就又得再新一輪、花費更多次的四十六億新臺幣,才能完成全民篩檢了。



 



而且,上述僅為試劑成本價,還未包含醫護人事、試劑運輸、生物危害廢棄物處理費等。單就成本而言,無規劃的全民快篩,不僅毫無意義,更是浪費眾人的金錢和時間。



 



問題二:執行困難



 



推動全民篩檢的關鍵是「全民願意」。依筆者經驗而言,用木棍戳鼻子後,眼淚、噴嚏、鼻水直流,相當不舒服。若強推全民篩檢,則得要求所有人都要自己戳鼻子,這其實並不容易。



 



若忽視民眾的多元性,強推全民普篩,必然有人不配合政策(如:若被隔離將失去工作,故寧可逃避),或因為怕痛而錯誤操作。那麼,全民普篩就會變成全民隨性篩,完全無法評估效果。



 





 



再者,讓我們把問題稍稍放到未來。COVID-19的篩檢法是捅鼻子,儘管不大舒服,但未達無法接受的程度;倘若未來出現COVID-23的篩檢法是捅肛門、抽血,那麼全民普篩的可接受性、成功性,恐怕會低到趨近於零。



 



問題三:沒有篩檢是完美的



 



沒有任何篩檢是一○○%完美的。快篩也會發生「偽陰性」和「偽陽性」的錯誤,而這帶來了生活和防疫層面的問題。



 



首先,偽陽性會帶來「勞民傷財」。「偽陽性」指「健康人,篩檢卻顯示陽性」。這種誤判對人民將出現財務損失,如:因為COVID-19請了病假,而只能拿到半薪收入;倘若職業處在《勞動基準法》保障的灰色地帶,如:外送員、個人教練等,甚至會造成收入清零的困境。



 



即使政府以金錢援助,但被誤判者仍可能被迫服用、注射實驗藥物,以及數日到數週不等的身心禁錮。這也會讓人民的身體、心靈造成無法彌補的副作用。



 



換言之,「偽陽性」將大幅地打亂受測者的生活。當篩檢人數較少時,此類「偽陽性」可用更準確的手段─如RT-PCR複測,有效壓低對人民的損害。但當規模放大到數千萬人的全民普篩時,其待複測的人數會上升到連RT-PCR 都無法負荷,將對民眾造成極大的困擾。



 





 



其次,偽陰性則會產生「掉以輕心」。「偽陰性」指「感染者,篩檢卻顯示陰性」。這讓人有種「我今天很健康,所以可以……」的放鬆感,因此感染者將會如常地通勤上班、逛街購物、拜訪親友、探視長輩、親吻幼兒等。根據英國利物浦的調查顯示,在疫情期間的篩檢陰性、多數人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六二%);但也有約一成的受訪者會因為檢測陰性,更想拜訪親友(九%)、前往工作(七%)。



 



當篩檢人數較少,少量「因檢測陰性、增加接觸活動」而提高的傳染風險,可透過口罩、疫苗等公衛手段阻擋。當規模放大到數千萬人的全民普篩後,因「掉以輕心」而提高的傳染風險, 就不是口罩、疫苗等方式能擋得住了。



 



「想要正常生活」的欲望是很強烈的,就算政府再強力地宣導,也無法控制每位民眾的心理。而「偽陰性」的存在,會讓全民普篩的策略是注定失敗的。



 



因為上述的困難,所以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不曾採取全國或全都市等級的全民普篩(中國的情況算是例外)。任何防疫政策都需要詳細考量、明確目的,倘若政客只是為了「想一個政敵辦不到的口號」而喊全民普篩,那真的是件全民悲傷的事了。



 



*本文摘自《疫情世代:如何因應與復原,給所有人的科學與法律指南》,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法律白話文運動



 



由一群致力於散播法治種子的法律人成立的新媒體。對一般人而言,本該為人民服務的法律,因為內容有如文言文難懂,反而離人民越來越遠。於是,我們想透過網路與科技,發揮新媒體的各種想像,提供值得信賴的知識。我們相信,法律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它搭起一座理性的橋梁,用共存與共榮連結立場衝突的人們,而法律白話文運動希望帶領讀者走上這座橋梁,思考議題、關懷彼此,和我們一起塑造屬於台灣的法律文化。



 



官方網站:plainlaw.me

FB粉絲專頁:法律白話文運動Plain Law Movement

Instagram:plainlaw.me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