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也要參加!宋朝的進士們為何熱衷參加「同學會」?

李開周    2023年02月03日 07:00:00

北宋中葉,四川眉山有位道士,早年在衙門做小吏,後來出了家,出家以後也不住道觀,跑到漢州(今天四川廣漢)投奔市長吳師道,在吳市長的包養下存神煉氣、修合丹藥。某年春節,這位道士向吳市長辭行,臨走要了一筆錢,自己不花,全部散給了窮人,然後在漢州府衙大門口一坐,當場坐化了。



 



那天是大年初一,衙門口有具屍體總不像話,吳市長吩咐手下把屍體弄走。手下人一邊背屍體,一邊嘟嘟囔囔地說:「這個道士真討厭,死哪兒不行,非要死在我們衙門口,大過年的讓我背死人,晦氣!」正抱怨呢,道士突然睜開眼睛,對他笑道:「你別罵了,我自己走。」說完健步如飛走到化人場,再一次坐化了。



 



上述故事聽起來很荒誕,但不是我瞎編的,它出自蘇東坡的文章。故事裡的神奇道士不是旁人,正是蘇東坡一起長大的朋友兼同學,名叫陳太初。



 





 



蘇東坡七歲開蒙,八歲上小學,學校地址在眉山天慶觀北極院,校長是一位道士,學生大概在百人左右,陳太初就是其中之一。在這所學校裡,蘇東坡總共讀了三年,但他能記住的同學只有陳太初一個。之所以能記住陳太初,不是因為兩人畢業後有交往,只因蘇東坡中晚年崇信道教,當他聽到從家鄉傳來陳太初坐化的小道消息之時,忍不住頂禮膜拜,膜拜完才想起來:咦,這是我的小學同學啊!



 



蘇東坡於宋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年)中進士,那一年同時考中的進士共有三百八十八人,後來這三百八十八名進士當中,至少有一半成了東坡的常客。也就是說,蘇東坡雖然沒有聯繫過小學同學,但是和他的同年進士卻一直保持著交往。輕同窗而重同年,這是宋朝士大夫階層的普遍傾向。



 



南宋田園詩人范成大說:「進士科始於隋,盛於唐,本朝因之,偕升者謂之同年。衣冠之好,由來尚矣,……通榜之士,意氣相予。」(范成大〈姑蘇同年會詩序〉)進士一科在隋朝開設,在唐朝興盛,在宋朝得以延續,一起考中進士者,互相稱為「同年」。同年之間的友好交往由來已久,只要你我同榜,終生意氣相投。



 





 



宋朝的同年並不等於現在的同學,但是關係卻比同學之間更密切,也更持久。現在的大學生在一起生活三到四年,個別男女同學還有可能戀愛同居,甚至結成夫妻,而宋朝的同年進士只不過是在省試和殿試期間同時考試那麼幾天而已,一旦取中,或留任京師,或出任地方,從此天各一方,到死也未必能見上一面,其深厚友誼是怎麼形成的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一場「期集」,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聚會。



 



按宋朝慣例,進士及第後第一件事不是回鄉光宗耀祖,而是召集一場全體的同學會。現在同學聚會時間很短,相聚最多一天,聚餐最多幾頓,完了各回各家。宋朝新科進士聚會則不然,那叫一個曠日持久:從殿試結束開始,到皇帝親賜聞喜宴結束,這期間每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每次聚會都要聚餐,往往聚上二、三十天才算完。



 





 



幹嘛要聚這麼長時間呢?因為要把同學錄給印出來。宋朝每隔兩、三年搞一次殿試,每次平均錄取三百多名進士,這三百多個人的姓名、名次、籍貫、相貌特徵、祖上三代都要編進同學錄,所以要花上幾天時間來仔細統計。統計完了還要謄寫,謄寫完了還要付梓排印,那時候又沒有雷射排版,全靠工匠雕版。光刻版就得十天吧?刻完版還要印吧?印完還要裝訂吧?裝訂完還要分送給所有進士吧?於是花的時間就長了。



 



新科進士如此曠日持久地聚會,所需費用是相當驚人的。宋朝皇帝厚待士人,從神宗時開始撥付專款:「詔賜進士及第錢三千緡,諸科七百緡,為期集費。」(《燕翼詒謀錄》卷五)賜給進士們三千貫,賜給諸科(宋朝科舉除了進士科,還有明經、明法等科)七百貫,專供大家聚會。由於人數太多,會期太長,朝廷撥付的專款不夠用,同學們還要集資,按成績排名出錢,譬如狀元出三萬,榜眼出兩萬,探花出一萬,其餘出幾千到幾百不等。



 



同學聚會,沒有強制,想省錢,可以不參加,但是宋朝進士們都爭著參加,哪怕借錢集資也要去。為啥呢?「同年期集,交誼日厚,它日仕途相遇,便為傾蓋,意為異日請託之地。」(《儒林雜錄•期集》)同年進士本來沒有感情,經過長期聚會,成天在一塊兒喝大酒,那份兄弟情誼就產生了,它年官場升遷,可以互相照顧。



 



*本文摘自《逛一回鮮活的宋朝民俗》,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李開周



 



1980年生,河南開封人,青年學者,《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曾在《新京報》、《中國經營報》、《世界新聞報》、《羊城晚報》、《中國烹飪》和《萬科周刊》等媒體開設專欄。



 



著有《民國房地產戰爭》、《誰說不能從武俠學化學》、《誰說不能從武俠學物理》、《包公哪有那麼黑》、《擺一桌絕妙的宋朝茶席》、《過一場歡樂的宋朝新年》、《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