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以胖為美,似乎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體態豐滿的貴婦人圖像,也印證了當時對「豐腴」的審美認同。打開報紙雜誌,不少介紹唐代以胖為美的文章,從各個角度分析唐代喜胖的審美,認為這正是盛唐氣象的體現。
但是,若追溯唐、宋文獻,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所有文獻中,看不到類似「以胖為美」的記載。
宋代董逌(音同「攸」)《廣川畫跋》論及周昉的畫,說畫裡人物「肥勝於骨」,便知唐人「所尚以豐肥為美」,這句話往往被認為是唐人以胖為美最直接的證據,但文獻學家在校注此書時,已經發現「肥」字其實是「肌」字之誤,不能作為以胖為美的證據。
眾所周知的成語「環肥燕瘦」,其中「環肥」指的就是被視為胖美人代表的楊貴妃,《舊唐書》說她「資質豐豔」,《新唐書》則說「資質天挺」,《通鑑紀事本末》說「肌態豐豔」,這些形容都不能說她胖。
「豐」字在古漢語裡,是「容貌姿態美好」的意思,並不能望文生義理解為「豐滿」。漢代司馬相如的〈美人賦〉,說美人是「皓體呈露,弱骨豐肌」(露出雪白的身體,顯現出苗條的骨骼、豐滿的肌肉),顯然不是豐滿、肥美之意。
而在與楊貴妃同時代的唐人詩歌裡,杜甫〈麗人行〉說貴妃的姐妹們:「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白居易〈長恨歌〉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其實也看不出多胖的痕跡。
關於唐人喜歡胖的文獻並不多見,但關於他們喜歡苗條女性的詩歌,倒是比比皆是。
例如白居易的名句:「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小蠻腰已經成為年輕女子纖細靈活腰肢的代名詞。而杜牧名句:「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寫的是代表大眾審美觀的青樓女子,其實都是楚腰纖細。
類似的詩歌數以百計,就不再一一羅列了。近年來,學者從考古角度,分析具代表性的唐代紀年墓出土的女俑,以及壁畫中的女性形象體態特徵,也發現「以胖為美」是片面誤會。應該說,即使在唐代,「以胖為美」也絕不是當時審美的主流標準。
甘肅定西人,九三學社社員。文化學者、高校教師,主要從事文獻學和文化傳播學的教學與研究,近年來主要關注佛教傳播學研究。
出版《清代私家書目研究》、《中國佛教慈善簡史》等文獻學、文化傳播學專著,另有主編古籍整理著作《東京夢華錄》、教材《國學通識》等。曾獲美國百人會英才獎、中國古文獻學獎一等獎、中國目錄學會優秀論文獎、南京大學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
在《揚子晚報》等媒體開設學術隨筆專欄「侯教授的文化簡史」。入選南京市優秀文化人才。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