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中國打過來?軍事專家告訴你開戰後生活會有什麼改變(下)

王立、沈伯洋    2022年08月11日 07:00:00

(上篇請點這裡



 



這種狀況,大概持續約兩周到一個月,解放軍如果還想要登陸戰,那無論制空權爭奪到哪個階段,都得要派出對地攻擊機與轟炸機,開始削弱陸軍戰力。低空的作戰會變得激烈,除了投歪的炸彈外,被擊落的飛機等都會造成民眾損傷。



 



所以在此階段,別說是上班上課,連開車出門都會禁止,不過走路倒還可以。禁止開車的原因不是車子會被當成軍事目標,而是若解放軍想要攻擊民防部隊,特別是囤積與發送食物的倉庫,想透過降低民眾取得民生物資的機會,來促成台灣民眾防禦意志降低,就可能針對運輸車隊攻擊。這機率不高,只是為了避免困擾,政府不會讓人開車到處逛。



 



就麻煩民眾待在家裡,要散心或是帶小孩走走,旁邊公園或是社區內的遊樂設施就好,聽到空襲警報就趕快回家。炸彈雖然不長眼,但解放軍沒有能力進行如二戰一般英美聯合轟炸德國都市,讓數十萬居民流散到鄉間。在台北來說,我們可能會看到觀音山、大屯山區有很多炸彈爆炸的聲音,但台北市區基本上只有重要機關才可能成為目標。



 



當然,若是住在電廠、水廠還是變電所等一些可能成為解放軍攻擊目標的附近,就強烈建議早點離開,搬家或是住到親戚家。照理說不大會轟到平民住家,但事情總有萬一。撤離的目的主要是減少傷害,萬一有民眾死傷需要救援,會造成民防工作的工作量變多。



 





 



解放軍登陸後的可能狀況



 



坦白說不大可能走到這一階段,但一定會有人擔憂這類問題,所以還是說明一下,讓大家心裡有個底。解放軍的戰術,不可能採取登陸後沿街清鄉,這種打法絕對會失敗,搶快奪港是唯一有勝算的戰略。所以,在接近戰爭狀態時,民眾自己要知道,所住的地方會不會是在解放軍登陸位置附近,或是登陸後攻向港口的路上。



 



在這階段,照道理便會於登陸前好幾天,就先被通知住家是否有可能被捲入戰火。那麼就是帶著重要財物,跟從民防部隊的指示,撤往安全的地點安置等待。如果有人不想走,真的遇上了,那麼會有怎樣的情形?



 



若住家的位置適合布防,軍隊會徵用,居民還是會被請走。若不適合布防,為了避免傷及無辜,軍隊還是會強迫居民撤走。除非解放軍已經要來了,有人還在那邊死不走,那算你厲害。這時該做的,就是像躲地震的方法,躲在家裡安全的地方,不要出聲,靜靜地等戰事結束。



 



如果解放軍真會殺進住家,可以篤定沒撤走的人一定會死,因為此時解放軍攻下房子是要作為防禦工事,絕對不會想留俘虜,搶快是不能留俘虜的,絕對是一顆子彈幹掉人比較省事。也千萬不要幻想,高舉紅旗投降,人家會當你是來降義民。這時沒時間查核投降者的忠誠,誰曉得是不是間諜來搞破壞,先幹掉再說。



 





 



講那麼多就是,聽政府的話,後撤到安全的地方,別在那邊演內心小劇場,覺得自己可以當領頭羊帶解放軍入城,還是運氣好不會有事。



 



比較可能遇到的情況是,解放軍真的突破灘頭,衝出海岸後要轉向港口,住家是不是在軍隊行進路上。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而有人還沒有撤離的話,就得稍微注意一下。若住家是那種農地建物,解放軍不大會想要進去休息,都搶時間了哪有閒工夫去家裡泡茶。



 



該擔心的是,解放軍會不會覺得該住家是路障,或是覺得會被伏擊,戰車砲就一砲開過去,或是被支援的攻擊機打掉。還有,國軍為了攻擊這支移動中的解放軍,砲兵射擊會波及住家,此時不會管還在裡面的人的安危。所以盡可能可以撤走就快點走。



 



但若解放軍很神奇的選擇進入城鎮行進,那麼多半可能是認為國軍不會願意用密集火力攻擊自己城鎮,覺得對付輕裝守備步兵總是比較簡單。若是這種狀況,的確有人可能會在無法撤離的情況下,遇到敵軍來襲。但也不用想太多,因為事前的演練,國軍一定會在城鎮中適合布防的地方,跟民宅屋主討論戰時徵用的狀況。國軍進入防守時,可能被攻擊的點,居民都會撤離,反倒是萬一解放軍亂跑,衝進民宅巷戰,這問題比較大一點。



 





 



但這種亂衝的狀況不大可能發生,除非解放軍覺得時間不足,需要就地整補,或是攻不下港口,想要據守待援。那還留在城鎮中的人麻煩會比較大,解放軍肯定把抓到的人當人質,除了搶光能吃能喝的,還會抓人當作肉盾,避免被國軍圍攻。



 



真正會讓人擔心的,是解放軍駐守在住家或附近。這狀況多半是如高雄港被攻下,解放軍需要據守,還要休息的地方。但這種狀況,解放軍也不會想採取血腥統治,因為安全睡覺的環境很重要,高雄港附近有十萬以上的居民,是登陸部隊的數十倍,若居民都知道要屠殺了,誰會配合你。



 



不要以為破門很簡單,尤其現在一堆高樓大廈,大門都防盜不鏽鋼門,想要破門搶民家,還得浪費子彈。衝進去萬一遇到躲著的民防部隊,放個幾槍兩敗俱傷,解放軍的耗損會很恐怖。所以解放軍怎樣都會用懷柔措施,好好地交出飲水糧食,配合軍隊的行動就不會有事。



 



而我們也認為,若真的不是民防部隊,只是普通老百姓,那麼就乖乖聽話,生存率會比較高。至於來搶錢搶糧搶娘們,也可以很肯定地說,那只有投降後任人宰割才會發生。只要解放軍還要擔心會被人民背後捅他一刀,那麼在台灣侵略戰沒結束前,都得笑臉對人民。



 





 



說來說去,真的不需要擔心到這個問題,因為中國沒有那個能力啃掉台灣。



 



台灣的準備充分嗎?



 



雖說我們提了這麼多實際戰爭的情景,畢竟只是一種可能性,還會有更多義務役退伍者,懷疑是否能做到。



 



在此要再多點說明。以上解釋正常的流程是無誤的,理論上軍方也會如此做,但實際運作起來恐怕會有落差。差在哪?不是欠缺計畫,而是缺乏實地演練。正如同地震火災的演習,一般學校每年都會跑一次,學生就算覺得很無聊,至少流程走過一次,萬一真有個災害,教職員工跟學生多少會知道怎麼處理。



 



但軍事演習,尤其是民防演練,台灣數十年來都沒有做過。並不是沒人想到,更不是無人提出,而是政治環境影響。大規模的軍民聯防演練,非常耗時間跟成本,不用說對經濟活動會造成一定影響,民選政治人物通常不願意為此得罪選民。



 



這些年來隨著中國軍事威脅增大,台灣的意見也兩極化,支持對抗中國到底的,不少人認為施行這種演練會暴露出準備不足,影響民心士氣;而親中的反對派,則常認為這代表執政黨想要輕啟戰端,不然何必做聯合演習。加上一般民眾不想生活受到影響,導致這種應該是全民國防基礎的演練,卻連紙面作業都欠缺。



 





 



我們只能說,在正常狀態下的戰爭進度,還是會走到這套流程。因為軍事技術沒有超越時空的進步,狀況就不會有太大改變,差別只是我們會被逼著在逐漸面臨戰爭威脅時,被趕鴨子上架,邊做邊修正,將會少了很多餘裕來調整與練習。



 



本書全篇的基本觀點,是建立正確的觀念跟看法,若民眾越來越支持正確的觀念,把國防當自己的事而不心存僥倖,制定、修正民防各項計畫,並實際演練找問題,那麼國防部才不會把動員後備跟民間力量等相關計畫,放在最後才處理。



 



積極一點來看,促成民間自主性的軍事練習,也可以提供軍方退役人士工作機會,諸如民間靶場跟戰鬥教練,形成新的經濟形態,也不是壞事。



 



台灣人心裡要清楚,我們面對的戰爭威脅並非空談,人家只是現在啃不下來,不代表放棄了。要避戰就得先備戰,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本文摘自《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大塊文化



 





 



【作者簡介】



 



王立

 

部落格與臉書粉專「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理科人出身的教書匠,以天橋下說書人自居。研究古典戰略為主的相關學說,戰史、武器、系統沿革,與社會制度變化影響。從二〇〇七年開個人部落格後,以每周最少一篇三千字的自我要求,定期更新部落格至今多年,八百多篇文章從書刊介紹到各種理論簡介,希望能把社會人文科學轉化成科普等級,中學生都可讀的文章,持續進行一個人的作戰。

 

二〇一六年開辦臉書粉專,除了定期文章外,也在方格子開辦系列專欄,協助普及性的觀念推行。近年主要進行軍事常識普及化的任務,旨在破除中國資訊戰滲透,對台灣民眾觀念誤導的更正。

 

王立第二戰研所:

www.facebook.com/eoiss.blog

vocus.cc/eoiss/

medium.com/@eoiss

 

沈伯洋 (協助撰寫第三部)

 

台大法律系畢業,美國賓州大學碩士與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博士。學術領域關注刑法、法律社會學、刑事政策及白領犯罪的課題,近年主力研究資訊戰與假新聞。目前是台灣人權促進會副會長、台灣民主實驗室理事長、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